9CaKrnJm5Q0 china.huanqiu.comarticle余秋雨回应“诈捐门”事件:他们乱讲(图)/e3pmh1nnq/e3pmtdr7f6月22日,余秋雨做客镇江图书馆“文心讲堂”记者手记“大师”的背影镇江图书馆,“文心讲堂”,座无虚席。余秋雨惯有的幽默和激情不时博得阵阵喝彩。三小时内滔滔不绝,他没喝过一口水,从其脸上漾着的笑意中,记者实在找不出一丝因“诈捐门”带给他的沮丧。可是,大师也未必真能放得下,演讲中他三番五次主动扯起捐款事件,有意无意张扬他的平静。一如他的博客,随着“诈捐门”事件的进展不停更新,悄悄地做着回应:先是6月8日发表声明,余秋雨捐款20万元不是修建希望小学,而是新建三所学校的图书馆;6月17日,余秋雨博客中又出现一个“警察的智力游戏”帖子,“一位安徽警察笑眯眯地给我出了一道智力游戏题:一个盗版起家的人突然对别人的捐款账目产生了兴趣,你猜为什么?我回答说:据美国报纸报道,当今小偷最喜欢看的,是时装杂志。不是他们品位提高了,而是查看新出时装的口袋缝在哪里。他们甚至认为,时装设计师的动机也十分可疑。人的目光,因职业而异。”网友提出,这是暗讽易中天靠盗版起家,仅是一教书匠,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更没有品位,只是像小偷一样关心别人的口袋;6月17日,都江堰市教育局公开宣布,余秋雨没有捐建图书馆,“君子协定”中只是捐献三个学校图书馆20万元的书。奇怪的是,余秋雨并没有顺势“下台阶”,依旧在博客中强调自己捐建了三所图书馆,并称受到了一点“小伤害”。从捐20万元到捐建三所图书馆,再到捐20万元书,表象扑朔迷离,但实质已经“水落石出”。截至目前,余秋雨确实分文未捐。余秋雨博客在说谎?6月26日的新帖就更让人云里雾里了:余先生是位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文化人。他对中华文化及世界人类文明投入了无比的热情与深层的思考,却不大关心别人对他的指责,他说他没看过自己的博客,对博客“彻底不管”。晕了,搜索了一下余秋雨的信息,大约有142万条之多。余秋雨的博客分别在新浪、搜狐、腾讯网,点击率分别为1900多万、360多万和710多万之多,难道这些都是“人造”?随后,记者在其今年2月份的一篇“无网生活又一年”的博客中似乎又找到了“佐证”:我到现在还过着不用手机、不上网、不看报刊的日子。这中间,最彻底的是不上网,我的手压根儿没有碰过电脑,也没见过网是什么样子……呵呵,真被忽悠了。“在整个民族的人格文化还没有重新建立的时候,个人的名誉算什么?于是故意不作任何洗刷,成了我深入文化领域的一个决绝举动,近似破釜沉舟,我让自己在屡屡传言中形象模糊……”这是余秋雨在《借我一生》里面的话,的确,真实的余秋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没有答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余秋雨留给世人的也许除了无尽的传言、骂战、辩论,始终只有一个模糊的背影。1246139100000责编:佚名现代快报124613910000011[]{"email":"anonymous@huanqiu.com","name":"佚名"}
6月22日,余秋雨做客镇江图书馆“文心讲堂”记者手记“大师”的背影镇江图书馆,“文心讲堂”,座无虚席。余秋雨惯有的幽默和激情不时博得阵阵喝彩。三小时内滔滔不绝,他没喝过一口水,从其脸上漾着的笑意中,记者实在找不出一丝因“诈捐门”带给他的沮丧。可是,大师也未必真能放得下,演讲中他三番五次主动扯起捐款事件,有意无意张扬他的平静。一如他的博客,随着“诈捐门”事件的进展不停更新,悄悄地做着回应:先是6月8日发表声明,余秋雨捐款20万元不是修建希望小学,而是新建三所学校的图书馆;6月17日,余秋雨博客中又出现一个“警察的智力游戏”帖子,“一位安徽警察笑眯眯地给我出了一道智力游戏题:一个盗版起家的人突然对别人的捐款账目产生了兴趣,你猜为什么?我回答说:据美国报纸报道,当今小偷最喜欢看的,是时装杂志。不是他们品位提高了,而是查看新出时装的口袋缝在哪里。他们甚至认为,时装设计师的动机也十分可疑。人的目光,因职业而异。”网友提出,这是暗讽易中天靠盗版起家,仅是一教书匠,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更没有品位,只是像小偷一样关心别人的口袋;6月17日,都江堰市教育局公开宣布,余秋雨没有捐建图书馆,“君子协定”中只是捐献三个学校图书馆20万元的书。奇怪的是,余秋雨并没有顺势“下台阶”,依旧在博客中强调自己捐建了三所图书馆,并称受到了一点“小伤害”。从捐20万元到捐建三所图书馆,再到捐20万元书,表象扑朔迷离,但实质已经“水落石出”。截至目前,余秋雨确实分文未捐。余秋雨博客在说谎?6月26日的新帖就更让人云里雾里了:余先生是位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文化人。他对中华文化及世界人类文明投入了无比的热情与深层的思考,却不大关心别人对他的指责,他说他没看过自己的博客,对博客“彻底不管”。晕了,搜索了一下余秋雨的信息,大约有142万条之多。余秋雨的博客分别在新浪、搜狐、腾讯网,点击率分别为1900多万、360多万和710多万之多,难道这些都是“人造”?随后,记者在其今年2月份的一篇“无网生活又一年”的博客中似乎又找到了“佐证”:我到现在还过着不用手机、不上网、不看报刊的日子。这中间,最彻底的是不上网,我的手压根儿没有碰过电脑,也没见过网是什么样子……呵呵,真被忽悠了。“在整个民族的人格文化还没有重新建立的时候,个人的名誉算什么?于是故意不作任何洗刷,成了我深入文化领域的一个决绝举动,近似破釜沉舟,我让自己在屡屡传言中形象模糊……”这是余秋雨在《借我一生》里面的话,的确,真实的余秋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没有答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余秋雨留给世人的也许除了无尽的传言、骂战、辩论,始终只有一个模糊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