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5n3B china.huanqiu.comarticle江苏重构区域格局 实施“1+3”区域发展战略/e3pmh1nnq/e3pn60p0i9月15日,江苏省委、省政府专题召开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江苏“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江淮生态经济区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事关全省发展大局和长远。2016年10月17日,省委书记李强在全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把长江沿江城市作为一个大的板块,打造扬子江城市群,促进沿江地区发展能级的整体提升,使之成为未来江苏几个城市协同发展最主要的增长极”。“扬子江城市群”的提出,成为江苏区域战略调整的先手棋。2016年底,在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李强再次“点题”:江苏要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区域发展,重构区域格局。随着论证的不断深入,“1+3”重点功能区战略逐渐浮出水面。 今年5月10日,李强在苏北发展座谈会上正式提出了“1+3”功能区的战略构想;6月20日,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扬子江城市群座谈会上,省委书记李强、省长吴政隆又一次就实施“1+3”功能区发展战略,特别是扬子江城市群建设问题作了深刻阐述;7月3日,省委以常委会专题研究徐州市工作的方式,对推动徐州市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进行专题部署;8月17日,李强在《人民日报》发表《努力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长文,在论及过去5年江苏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时,明确指出“扬子江城市群、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开题破局”,透露了江苏“1+3”新的区域发展战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江苏把全省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科学加强分类指导,推动产业梯度转移,“苏南创新发展、苏中特色发展、苏北跨越发展”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有关江苏区域发展战略的规范描述。应当说,这一战略效果明显,全省主体功能区建设有序推进,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实现重大突破,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日益显现,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加快推进,苏北发展六项关键工程取得阶段性进展。时至今日,苏南、苏中、苏北的发展都到了一个新的平台上,江苏的经济地理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确实没有必要再简单地按照区域发展的梯度来“排队走”了。正是基于此,省委省政府提出要跳出地理上的划分,对全省发展格局进行重构,搭建新的战略载体,实施重点功能区战略,把全省分为几个大的功能区,即“1+3”的功能区:所谓“1”,就是在江苏沿江两岸打造扬子江城市群,涵盖江苏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南通沿江八市,作为全省二三产业尤其是工业经济的主战场,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所谓“3”,一是在连云港、盐城、南通的沿海区域,发展临港经济,建设沿海经济带;二是依托宿迁、淮安以及苏中北部部分地区打造江淮生态经济区,重点是沿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的生态经济区建设,要将其打造成江苏最有生态价值、生态优势、生态竞争力的地区;三是把徐州建设成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应该说,“1+3”功能区建设,就是要在全球性经济发展步入要素分工的新阶段,主动打破苏南、苏中、苏北三大板块的自然地理分界和固有行政壁垒,从更加开阔的视角、尊重市场机制的思维和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来谋划江苏区域长远的发展,打造新的区域功能格局,从而以新的发展布局带动全省发展优势的重塑,促进各地立足不同的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转变发展思路,探索发展新路,实现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转变、区域同质竞争向协同发展转变,加快高端要素聚集,深度参与全球性价值链分工。显而易见,“1+3”功能区的设立,并不是三大区域的简单相加,而是建立在放大优势、强化功能、彰显特色的基础之上,通过生态水系、功能特色、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的链接,形成一个功能互补、协调联动、融合融通的江苏发展共同体。新的战略,需要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路径和新的举措。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绿色发展的大潮流下,在国家大的主体功能区布局下,在全省统一的一盘棋中,江苏各地各部门将按照“1+3”功能区建设的要求,跳出原有的区域局限和路径依赖,更好地谋求校准发展定位,聚集发展重点,支持构建以创新为驱动力的发展方式、产业体系,支持全省形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源要素优化整合、生态环境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升级转型、社会事业统筹推进的空间新格局,支持全省进一步拉缓区域发展梯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铸造江苏更强大的整体竞争力。(作者为江苏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胡士春)1506502843000责编:千帆人民网-江苏频道1506502843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9月15日,江苏省委、省政府专题召开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江苏“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江淮生态经济区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事关全省发展大局和长远。2016年10月17日,省委书记李强在全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把长江沿江城市作为一个大的板块,打造扬子江城市群,促进沿江地区发展能级的整体提升,使之成为未来江苏几个城市协同发展最主要的增长极”。“扬子江城市群”的提出,成为江苏区域战略调整的先手棋。2016年底,在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李强再次“点题”:江苏要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区域发展,重构区域格局。随着论证的不断深入,“1+3”重点功能区战略逐渐浮出水面。 今年5月10日,李强在苏北发展座谈会上正式提出了“1+3”功能区的战略构想;6月20日,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扬子江城市群座谈会上,省委书记李强、省长吴政隆又一次就实施“1+3”功能区发展战略,特别是扬子江城市群建设问题作了深刻阐述;7月3日,省委以常委会专题研究徐州市工作的方式,对推动徐州市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进行专题部署;8月17日,李强在《人民日报》发表《努力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长文,在论及过去5年江苏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时,明确指出“扬子江城市群、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开题破局”,透露了江苏“1+3”新的区域发展战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江苏把全省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科学加强分类指导,推动产业梯度转移,“苏南创新发展、苏中特色发展、苏北跨越发展”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有关江苏区域发展战略的规范描述。应当说,这一战略效果明显,全省主体功能区建设有序推进,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实现重大突破,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日益显现,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加快推进,苏北发展六项关键工程取得阶段性进展。时至今日,苏南、苏中、苏北的发展都到了一个新的平台上,江苏的经济地理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确实没有必要再简单地按照区域发展的梯度来“排队走”了。正是基于此,省委省政府提出要跳出地理上的划分,对全省发展格局进行重构,搭建新的战略载体,实施重点功能区战略,把全省分为几个大的功能区,即“1+3”的功能区:所谓“1”,就是在江苏沿江两岸打造扬子江城市群,涵盖江苏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南通沿江八市,作为全省二三产业尤其是工业经济的主战场,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所谓“3”,一是在连云港、盐城、南通的沿海区域,发展临港经济,建设沿海经济带;二是依托宿迁、淮安以及苏中北部部分地区打造江淮生态经济区,重点是沿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的生态经济区建设,要将其打造成江苏最有生态价值、生态优势、生态竞争力的地区;三是把徐州建设成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应该说,“1+3”功能区建设,就是要在全球性经济发展步入要素分工的新阶段,主动打破苏南、苏中、苏北三大板块的自然地理分界和固有行政壁垒,从更加开阔的视角、尊重市场机制的思维和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来谋划江苏区域长远的发展,打造新的区域功能格局,从而以新的发展布局带动全省发展优势的重塑,促进各地立足不同的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转变发展思路,探索发展新路,实现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转变、区域同质竞争向协同发展转变,加快高端要素聚集,深度参与全球性价值链分工。显而易见,“1+3”功能区的设立,并不是三大区域的简单相加,而是建立在放大优势、强化功能、彰显特色的基础之上,通过生态水系、功能特色、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的链接,形成一个功能互补、协调联动、融合融通的江苏发展共同体。新的战略,需要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路径和新的举措。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绿色发展的大潮流下,在国家大的主体功能区布局下,在全省统一的一盘棋中,江苏各地各部门将按照“1+3”功能区建设的要求,跳出原有的区域局限和路径依赖,更好地谋求校准发展定位,聚集发展重点,支持构建以创新为驱动力的发展方式、产业体系,支持全省形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源要素优化整合、生态环境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升级转型、社会事业统筹推进的空间新格局,支持全省进一步拉缓区域发展梯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铸造江苏更强大的整体竞争力。(作者为江苏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胡士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