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4tJ6 china.huanqiu.comarticle唐河桐河乡“小乡大教”现象调查:有一种坚守叫“教有所优”/e3pmh1nnq/e3pn60p0i□本报通讯员丰兴汉 徐洁 杨华轩正值暑期。对于唐河县桐河乡的留守儿童来说,这个暑假并不孤单:在花团锦簇、修葺一新的校园内看看书,上上网,打打乒乓球,成了孩子们乐不思“暑”的休闲方式。在桐河乡的乡村校园内走一走看一看,笔者发现,这个地处社旗、宛城、唐河三县(区)交界的偏僻小乡,教育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丝毫不亚于城市学校。于是,在感受农村留守儿童“学有所教、教有所优”的过程里,笔者探寻着一个基层乡镇小乡镇大教育的破题之路——归来:家门就学挺好的何必麻烦进城去这个7月,对于桐河乡第一中学三年级学生杨亚楠来说,有着不寻常的意义,他以516分的优异成绩被唐河一高录取,是这个学校考入唐河一高的21名留守少年中的佼佼者。一年前,他从城区一所学校转回桐河一中就读,成为众多返乡就读孩子中的一员。“过去在外面打工,根本照顾不了娃,父母年纪大了,想照顾又力不从心,只好把亚楠托管到城里学校。对娃来说,离开家门和家人,心里面肯定不好受。”父亲杨映秋说,“后来,回到乡一中一看,这里的条件并不比城里差,就转回来了。结果学校很尽心,娃也很争气,一下子考了个全乡第一。” 在桐河一中,短短两年内,从外地返乡就读的留守孩子就有近300人,全乡学生回流总数达800多人。打工者子女纷纷返回家乡就学,是值得关注的归来。更为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归来范围仍在持续扩大,并且开始向周边地区扩展。在紧邻桐河乡的桐寨铺镇邱观村,留守孩子张淼正在为升入桐河一中八年级做预习准备。去年他和11名外乡孩子一起转入该校七年级就读。父母外出打工,自己能在离家近一点的学校读书,心里踏实一些。暖巢:你的梦想有多大我的承载有多强一个寄托无数人希望的“小乡大教”梦的实现,究竟承载着多少艰辛和努力呢?“让人心酸!”谈及几年前学校的基础设施,桐河一中校长左俊杰潸然泪下,“孩子们的床七扭八歪的,得找砖头支住,不然就晃得睡不安稳。”而如今,这个让人心酸的校园已经涅槃重生:簇新的教学楼内装备了现代化的写字间,电脑、空调、新型电教设备一应俱全;去年暑假新修葺的学生宿舍整齐划一、新床铺整洁有序;学生操场、餐厅、教室等基础设施全部装备一新。左俊杰如数家珍地讲出了一组数字:餐厅投入100万元,教学楼投入170万元,综合教学楼投入260万元,水冲式厕所投入20万元,学生宿舍楼卫生间改造投入6万元……这些钱一部分是项目资金,一部分是政府投资,还有一部分是社会捐助和学校自筹。对于学校的变化,在此工作了20年的教师曲振玉感受真切:“学校单身教师有单身宿舍,夫妻教师有套间公寓,学校就像一个温暖的家,让学生教师都感到温暖。”营造一个学生安心学习、教师安心教学的“暖巢”,是桐河乡助推教育腾飞的主要设想和做法。桐河乡中心校校长李靖告诉笔者,桐河全乡人口只有3.8万,有1所初中、18所小学、2所中心小学、1所幼儿园,在校学生3000多人,教师198人。这几年,学生持续回流、教师安心坚守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育环境持续优化、教育条件持续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育管理持续加强,学校管理和教学成绩由两年前的全县倒数升至全县第八名和第七名。笔者走访发现,这个乡通过构建中小学幼儿园的立体化教育体系,实现了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教育红利无真空释放。从桐河一中到桐河一小,从桐河一小到桐河幼儿园,日益优化的办学条件让学生、教师、家长三方俱感满意,尤其是日渐规范的留守儿童托管模式,彻底解决了在外创业的家长们的后顾之忧。据桐河一小校长熊长强介绍,今年秋期开学,学校学生总数将达到708名,比原来的280多名学生增加了一倍多。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基础设施的改善外,更关键的是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南阳市小学教育质量抽测中,桐河一小荣获第三名;在全市五年级教育质量抽测中,学校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坚守:心气有多高舞台就有多大虽值暑假,桐河幼儿园的特岗教师王丹丹却没闲着,她忙着给自己补充“艺术营养”,以便在新的学期能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新鲜感。王丹丹家在南阳,多次萌生回南阳任教的念头。后来一件事改变了她的想法:2015年投资172万的幼儿园建成,当年秋期收了150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叫杨家俊,家在离校8里地的大杨庄村。在未开展托管业务的情况下,孩子的母亲郭娜每天风雨无阻到幼儿园接送孩子,只因为信任。园长申欣动情地说:“幼儿园开得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但教师们都像王丹丹一样,一学期不请一次假,嗓子哑了也坚持上课。”是什么让她们对教育如此执着坚守?乡党委书记王晓说,是信任和激励!在他看来,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是政府的义务,更是责任。所以,虽然桐河乡经济并不发达,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业的乡,但乡里每年都要持续增加教育投入,采取“争取项目+财政投资+社会捐助+教育自筹”的多元化融资方式,不断缩小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差距,让孩子们尤其是留守孩子们有一个享受公共教育资源的童年。镇长杨攀告诉笔者,为进一步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今年乡里组织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村教师看变迁活动,让他们通过参观评比,感受桐河教育的发展变迁,看到乡村教育的金色希望,让他们以做桐河教师为荣,以桐河教育为荣!同时,政府细化教育教学考评方案,对教育管理、教学质量、教师业绩进行量化考评,政府拿出10万元奖励基金对优秀教师、先进学校进行专项奖励,让他们有获得感、有荣誉感、有自豪感。一个“小乡大教”的成功之路,一部“留守教育”的破题之作,一种教育振兴的民生情怀,让我们看到,乡村教育凋零萧瑟的发展低谷,并不是一道无解的方程。铆足了劲,做足了功,乡村教育的希望之春终究会风光无限。1501789299000责编:千帆大河网-河南日报1501789299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本报通讯员丰兴汉 徐洁 杨华轩正值暑期。对于唐河县桐河乡的留守儿童来说,这个暑假并不孤单:在花团锦簇、修葺一新的校园内看看书,上上网,打打乒乓球,成了孩子们乐不思“暑”的休闲方式。在桐河乡的乡村校园内走一走看一看,笔者发现,这个地处社旗、宛城、唐河三县(区)交界的偏僻小乡,教育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丝毫不亚于城市学校。于是,在感受农村留守儿童“学有所教、教有所优”的过程里,笔者探寻着一个基层乡镇小乡镇大教育的破题之路——归来:家门就学挺好的何必麻烦进城去这个7月,对于桐河乡第一中学三年级学生杨亚楠来说,有着不寻常的意义,他以516分的优异成绩被唐河一高录取,是这个学校考入唐河一高的21名留守少年中的佼佼者。一年前,他从城区一所学校转回桐河一中就读,成为众多返乡就读孩子中的一员。“过去在外面打工,根本照顾不了娃,父母年纪大了,想照顾又力不从心,只好把亚楠托管到城里学校。对娃来说,离开家门和家人,心里面肯定不好受。”父亲杨映秋说,“后来,回到乡一中一看,这里的条件并不比城里差,就转回来了。结果学校很尽心,娃也很争气,一下子考了个全乡第一。” 在桐河一中,短短两年内,从外地返乡就读的留守孩子就有近300人,全乡学生回流总数达800多人。打工者子女纷纷返回家乡就学,是值得关注的归来。更为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归来范围仍在持续扩大,并且开始向周边地区扩展。在紧邻桐河乡的桐寨铺镇邱观村,留守孩子张淼正在为升入桐河一中八年级做预习准备。去年他和11名外乡孩子一起转入该校七年级就读。父母外出打工,自己能在离家近一点的学校读书,心里踏实一些。暖巢:你的梦想有多大我的承载有多强一个寄托无数人希望的“小乡大教”梦的实现,究竟承载着多少艰辛和努力呢?“让人心酸!”谈及几年前学校的基础设施,桐河一中校长左俊杰潸然泪下,“孩子们的床七扭八歪的,得找砖头支住,不然就晃得睡不安稳。”而如今,这个让人心酸的校园已经涅槃重生:簇新的教学楼内装备了现代化的写字间,电脑、空调、新型电教设备一应俱全;去年暑假新修葺的学生宿舍整齐划一、新床铺整洁有序;学生操场、餐厅、教室等基础设施全部装备一新。左俊杰如数家珍地讲出了一组数字:餐厅投入100万元,教学楼投入170万元,综合教学楼投入260万元,水冲式厕所投入20万元,学生宿舍楼卫生间改造投入6万元……这些钱一部分是项目资金,一部分是政府投资,还有一部分是社会捐助和学校自筹。对于学校的变化,在此工作了20年的教师曲振玉感受真切:“学校单身教师有单身宿舍,夫妻教师有套间公寓,学校就像一个温暖的家,让学生教师都感到温暖。”营造一个学生安心学习、教师安心教学的“暖巢”,是桐河乡助推教育腾飞的主要设想和做法。桐河乡中心校校长李靖告诉笔者,桐河全乡人口只有3.8万,有1所初中、18所小学、2所中心小学、1所幼儿园,在校学生3000多人,教师198人。这几年,学生持续回流、教师安心坚守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育环境持续优化、教育条件持续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育管理持续加强,学校管理和教学成绩由两年前的全县倒数升至全县第八名和第七名。笔者走访发现,这个乡通过构建中小学幼儿园的立体化教育体系,实现了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教育红利无真空释放。从桐河一中到桐河一小,从桐河一小到桐河幼儿园,日益优化的办学条件让学生、教师、家长三方俱感满意,尤其是日渐规范的留守儿童托管模式,彻底解决了在外创业的家长们的后顾之忧。据桐河一小校长熊长强介绍,今年秋期开学,学校学生总数将达到708名,比原来的280多名学生增加了一倍多。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基础设施的改善外,更关键的是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南阳市小学教育质量抽测中,桐河一小荣获第三名;在全市五年级教育质量抽测中,学校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坚守:心气有多高舞台就有多大虽值暑假,桐河幼儿园的特岗教师王丹丹却没闲着,她忙着给自己补充“艺术营养”,以便在新的学期能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新鲜感。王丹丹家在南阳,多次萌生回南阳任教的念头。后来一件事改变了她的想法:2015年投资172万的幼儿园建成,当年秋期收了150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叫杨家俊,家在离校8里地的大杨庄村。在未开展托管业务的情况下,孩子的母亲郭娜每天风雨无阻到幼儿园接送孩子,只因为信任。园长申欣动情地说:“幼儿园开得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但教师们都像王丹丹一样,一学期不请一次假,嗓子哑了也坚持上课。”是什么让她们对教育如此执着坚守?乡党委书记王晓说,是信任和激励!在他看来,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是政府的义务,更是责任。所以,虽然桐河乡经济并不发达,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业的乡,但乡里每年都要持续增加教育投入,采取“争取项目+财政投资+社会捐助+教育自筹”的多元化融资方式,不断缩小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差距,让孩子们尤其是留守孩子们有一个享受公共教育资源的童年。镇长杨攀告诉笔者,为进一步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今年乡里组织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村教师看变迁活动,让他们通过参观评比,感受桐河教育的发展变迁,看到乡村教育的金色希望,让他们以做桐河教师为荣,以桐河教育为荣!同时,政府细化教育教学考评方案,对教育管理、教学质量、教师业绩进行量化考评,政府拿出10万元奖励基金对优秀教师、先进学校进行专项奖励,让他们有获得感、有荣誉感、有自豪感。一个“小乡大教”的成功之路,一部“留守教育”的破题之作,一种教育振兴的民生情怀,让我们看到,乡村教育凋零萧瑟的发展低谷,并不是一道无解的方程。铆足了劲,做足了功,乡村教育的希望之春终究会风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