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WoKb china.huanqiu.comarticle关中城市群"盼长大"—从国家“十三五”规划看陕西发展之二/e3pmh1nnq/e3pn60p0i“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在东部、中西部、东北等地区打造19个城市群,形成更多支撑区域发展的增长极。通过打造城市群,有利于促进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共享发展。对此,关中城市群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跨区域城市间的协调联动,也成为今后发展的焦点问题。自“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建设19个城市群的概念,今年各地城市群建设已明显进入提速期:《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3月正式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于5月研究出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也于近日正式公布。然而,相比其他发育渐趋成熟的城市群,陕西地区的关中城市群发展速度却显得较为缓慢。薄弱的西部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的发展起步是比较早的。”提起西部区域发展,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石英介绍说,从1999年西部大开发时期,就有学者提出城市群这个概念,特别是2010年左右,关天经济区规划出台,里面比较明确地提出建设关中城市群的蓝图。从区域上看,关中城市群是指以大西安为中心、宝鸡为副中心,包括渭南、铜川、商洛及杨凌区的城市群。以现有城市为基础,做大宝鸡、咸阳、铜川、渭南等市,再以资源和特色产业为依托,做强小城市,以及通过关中百镇建设,来做优小城镇。据石英介绍,“十一五”以来,关中城市群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并形成一定规模,相比于十年前而言,西安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明显增强,西咸新区的建设,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其次,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改善非常明显,城际铁路网、高铁、高速公路网基本上覆盖了城镇和县。此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方面,城市集群所带来的效应也在明显增强,三星等知名企业在陕落户,从而形成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互补,带动了关中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在生态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改变,治霾管理,西安蓝天指数也增加了。不过,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也指出,过去十年间,除了传统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外,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等的快速发展,凸显出关中城市群发展的缓慢。“关中城市群是城市最少、实力最弱的一个城市群,即使加上天水,关中——天水城市群还是远不如成渝、长江中游和中原城市群。”谈及原因,张宝通认为在产业规划上,没有做到错位互补,大中小城市间的协调作用依旧不明显,而西安的产业也未能有效地发挥带动辐射作用,无法将产业链向其他城市疏导。方塘智库文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许伟明曾发表评论认为,规模结构的断层,是关中城市群发展的又一问题。和其他面积相当的城市群相比,关中的城市数量少,也没有能够和西安对话的大城市,同样缺乏一系列可以构建产业关联的中小城市。总体而言,西安独大,其他城市太小,城市群内的内部质地很不均匀。不同城市间的发展水平差距大了,整体统筹的难度大增。对此,石英也指出,关中城市群的体量,不论是经济体量和人口密度,远远达不到国内的几个大的城市群的规模。像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些城市群由于发展得比较早,规模、人口总量早已成型,它的工厂、企业的密度比较大,经济总值比较大。关中城市群在国内城市群里面是后发者,所以经济体量比较小。另一方面,关中城市群缺乏一大批专业化的小城镇基础,一些城镇的工矿企业多是计划经济时期布局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或军工企业,具有很强的植入特征,与地方经济的联系较少,难以带动经济的发展。集群效应:1+1>2根据“十三五”规划,我国将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提升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城市群开放竞争水平;培育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壮大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城市群。“国家在长江经济带上布局了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亚欧大陆桥经济带只布局了中原城市群,没有关中城市群;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规划上,为推动中欧班列发展,除已布局的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哈长城市群,又布局了呼包鄂榆城市群,仍然没有关中城市群;好在此次‘十三五’规划按大区布局城市群,才补上了关中城市群。”因此,张宝通认为,陕西必须努力整合大关中,积极构建大关中城市群,才能搭上发展的快车。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樊杰此前撰文指出,当前,我国适宜城镇化的国土空间极为有限,而已经形成的人口和城镇沿河谷海岸的带状集中以及围绕交通节点枢纽的组团式集聚,客观上为未来我国继续以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奠定了基础。相关专家也指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发展,我国单个城市的独立发展能力越来越有限,而城市群能够产生“1+1>2”的协同效应,有利于促进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共享发展,同时使不同城市群承接不同发展功能,促进合理分工。纵观世界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以及国内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几乎都是依靠城市群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高度协作所带来的集群效应,深化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各类资源,往往会凸显其特色发展,也会形成经济产业的区域支撑,从而走入良性循环。对此,张宝通也认为,陕西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找准自己的战略定位,在向西开放的新形势下,需要与时俱进,尽快组建大西安,整合大关中,依托大陆桥,走向大亚欧。“必须整合大关中,构建大关中城市群。《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指出,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沿海各城市群已经发展成熟,今后城市群的建设重点将放在中西部。”发挥城市群的“龙头”作用“建设大西安、整合大关中、带动大西北”,今年4月23日第十届大关中发展论坛,大关中发展论坛组委会主任、省政协原副主席田源介绍说,积极推动构建大关中城市群,使以西安为中心的大关中城市群成为支撑、引领大西北的龙头。从城市群的建设发展来看,明确其“龙头”城市显得尤为重要,如《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主要以哈尔滨、长春两个省会城市为核心,构建“双核一轴两带”的城市群空间格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囊括了华东多个省份,但明确提出要以上海建设全球城市为引领,联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采访中,多位专家也表示,在打造城市群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自身的功能定位,要建立健全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实现城市群一体化高效发展。“陕西应当加快西咸行政一体化,尽快组建大西安。”对此,张宝通也提出自己的建议,为了从行政上组建大西安,需要调整行政区划,把咸阳主城区和泾阳、三原、兴平、礼泉划归西安,将西安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中心和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把淳化、旬邑、彬县、长武划归铜川,破解铜川可持续发展难题,将铜川打造成渭北的中心城市。把乾县、永寿、武功、扶风、周至、眉县划归杨凌,使杨凌由试验区变成示范区,将杨凌打造成农科型中心城市。为充分发挥大西安的辐射带动作用,还应当促进铜川、杨凌、渭南与西安一体化发展,构建大西安都市圈。方塘智库的许伟明也认为,西咸新区的设立,尤其是在2014年初成为国家级新区,使得大西安的建设,有了有力的抓手。更使得关中城市群的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大西安是关中城市群的核心区,西咸新区又处在核心区的核心区。作为增量的西咸新区,一方面会和西安展开良性竞合,尤其是能和西安共同吸纳来自东部地区乃至国际地区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西咸新区组团式的发展,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合理分布,可以更有效地与周边城市展开合作。随着丝路经济带能源金融贸易中心、中俄丝绸之路高科技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的持续推进,西咸新区正在打造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平台,有助于推动关中城市群的产业升级。“此次‘十三五’关于城市群的规划,给予了关中城市群更大的发展机遇,关中城市群的建设,是加快西北地区经济超越发展的重要引擎,建议国家进一步支持关中城市群的培育和发展。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更多地向西安及周边重要节点城市倾斜,促进重大产业项目向关中城市群布局。”石英分析说。观察互补合作是关键记者 许梦婷 实习生 姚兴城市如何发展?现如今,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和对外开放的新要求,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把城市作为未来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相比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任务,城市群建设意味着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投资机会。城市群对区域发展具有战略引领和支撑作用,城市群是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从全球来看,产出排名前40位的城市群经济产出总和已占世界的66%,在全球创新成果中所占比例更高达85%。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城市群的建设也给予了很多启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以全国2.8%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18%的人口,创造了国内三分之一以上的生产总值。现如今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正在崛起,培养新的城市群,对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协同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对于关中城市群而言,这是在“一带一路”基础之上的又一次发展机遇。然而,从外部环境来看,周围有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兰西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如何避免产业同质化的情况,是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对此,相关专家也表示,关中城市群建设,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区域内城市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昭宁认为,互补性合作是关键。陕西最大的优势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门类齐全、结构层次高,其中装备制造业中约60%左右是能源装备,陕西可在能源装备上做大文章,打“能源装备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战略层面赋予陕西的最大机遇。借助“一带一路”加速发展的机遇,陕西在跨越,西安也在腾飞。通过释放区位活力、提升发展能力,其产业、资源以及平台优势日益凸显,逐渐成为推动陕西乃至西部发展的“西安力量”。如今,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港务区、西咸新区等八个开发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互利合作,联合发展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等产业,今年1-5月,全省进出口总值787.3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11.3%。陕西累计新设境外企业和机构29家,实际投资2.62亿美元,增长40%。“机者如神,难遇易失”。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和对外开放的新要求,审时度势方能放开眼光,抢占先机才能带来机遇。陕西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为促进欧亚各国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也必将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展现新的活力。手记单一城市难“突围”许梦婷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改革的双重作用下,国内外各区域间的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日益加快,相互之间的经济依存和互动效应逐步加深。城市单打独斗的发展,已经难以突围,面对日益变化的国际经济形势,国家提出城市群建设的发展思路,协调区域发展。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解读“十三五”规划建议时就曾表示,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是多年以来形成的,一定是其中有些方面不利于今后经济的发展,或者是贫富差距的扩大影响了消费升级,所以区域经济的调整就变成了我国的中期任务。城市群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可以集聚大量人口、资本、信息、产业等优质要素,既是国家经济最重要的增长极,也是国家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认为,壮大关中城市群,是提升陕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点。他提出,要发挥大西安为中心的大关中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必须依托亚欧大陆桥。首先,要加快修建和完善以西安为中心通向大关中各城市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拉近大关中城市群各城市间的交通联系。其次,要加强和完善西安与东部沿海各口岸和西部沿边各口岸的通关一体化,提高内陆对外开放的便利化程度和水平。最后,要在继续向东开放,走海路的前提下,积极向西开放,努力开拓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重点。尽管陕西的开放程度、发展基础远不如上海、天津、广东等地,但国家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发展的优先位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除了向东区域开放,还要全方位向西开放。作为西北经济的领头羊,陕西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教育科技人才汇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环境较好,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实力,有许多优势。未来的发展中,在西部大开发、关中城市群、共建“一带一路”等叠加优势下,陕西将再次发力,重新焕发丝绸之路新起点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亚欧合作,承担起国家向西开放、全面提升西部开放性经济的历史重任。1468191985000责编:千帆陕西日报1468191985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在东部、中西部、东北等地区打造19个城市群,形成更多支撑区域发展的增长极。通过打造城市群,有利于促进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共享发展。对此,关中城市群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跨区域城市间的协调联动,也成为今后发展的焦点问题。自“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建设19个城市群的概念,今年各地城市群建设已明显进入提速期:《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3月正式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于5月研究出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也于近日正式公布。然而,相比其他发育渐趋成熟的城市群,陕西地区的关中城市群发展速度却显得较为缓慢。薄弱的西部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的发展起步是比较早的。”提起西部区域发展,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石英介绍说,从1999年西部大开发时期,就有学者提出城市群这个概念,特别是2010年左右,关天经济区规划出台,里面比较明确地提出建设关中城市群的蓝图。从区域上看,关中城市群是指以大西安为中心、宝鸡为副中心,包括渭南、铜川、商洛及杨凌区的城市群。以现有城市为基础,做大宝鸡、咸阳、铜川、渭南等市,再以资源和特色产业为依托,做强小城市,以及通过关中百镇建设,来做优小城镇。据石英介绍,“十一五”以来,关中城市群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并形成一定规模,相比于十年前而言,西安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明显增强,西咸新区的建设,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其次,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改善非常明显,城际铁路网、高铁、高速公路网基本上覆盖了城镇和县。此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方面,城市集群所带来的效应也在明显增强,三星等知名企业在陕落户,从而形成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互补,带动了关中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在生态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改变,治霾管理,西安蓝天指数也增加了。不过,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也指出,过去十年间,除了传统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外,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等的快速发展,凸显出关中城市群发展的缓慢。“关中城市群是城市最少、实力最弱的一个城市群,即使加上天水,关中——天水城市群还是远不如成渝、长江中游和中原城市群。”谈及原因,张宝通认为在产业规划上,没有做到错位互补,大中小城市间的协调作用依旧不明显,而西安的产业也未能有效地发挥带动辐射作用,无法将产业链向其他城市疏导。方塘智库文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许伟明曾发表评论认为,规模结构的断层,是关中城市群发展的又一问题。和其他面积相当的城市群相比,关中的城市数量少,也没有能够和西安对话的大城市,同样缺乏一系列可以构建产业关联的中小城市。总体而言,西安独大,其他城市太小,城市群内的内部质地很不均匀。不同城市间的发展水平差距大了,整体统筹的难度大增。对此,石英也指出,关中城市群的体量,不论是经济体量和人口密度,远远达不到国内的几个大的城市群的规模。像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些城市群由于发展得比较早,规模、人口总量早已成型,它的工厂、企业的密度比较大,经济总值比较大。关中城市群在国内城市群里面是后发者,所以经济体量比较小。另一方面,关中城市群缺乏一大批专业化的小城镇基础,一些城镇的工矿企业多是计划经济时期布局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或军工企业,具有很强的植入特征,与地方经济的联系较少,难以带动经济的发展。集群效应:1+1>2根据“十三五”规划,我国将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提升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城市群开放竞争水平;培育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壮大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城市群。“国家在长江经济带上布局了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亚欧大陆桥经济带只布局了中原城市群,没有关中城市群;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规划上,为推动中欧班列发展,除已布局的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哈长城市群,又布局了呼包鄂榆城市群,仍然没有关中城市群;好在此次‘十三五’规划按大区布局城市群,才补上了关中城市群。”因此,张宝通认为,陕西必须努力整合大关中,积极构建大关中城市群,才能搭上发展的快车。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樊杰此前撰文指出,当前,我国适宜城镇化的国土空间极为有限,而已经形成的人口和城镇沿河谷海岸的带状集中以及围绕交通节点枢纽的组团式集聚,客观上为未来我国继续以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奠定了基础。相关专家也指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发展,我国单个城市的独立发展能力越来越有限,而城市群能够产生“1+1>2”的协同效应,有利于促进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共享发展,同时使不同城市群承接不同发展功能,促进合理分工。纵观世界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以及国内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几乎都是依靠城市群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高度协作所带来的集群效应,深化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各类资源,往往会凸显其特色发展,也会形成经济产业的区域支撑,从而走入良性循环。对此,张宝通也认为,陕西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找准自己的战略定位,在向西开放的新形势下,需要与时俱进,尽快组建大西安,整合大关中,依托大陆桥,走向大亚欧。“必须整合大关中,构建大关中城市群。《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指出,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沿海各城市群已经发展成熟,今后城市群的建设重点将放在中西部。”发挥城市群的“龙头”作用“建设大西安、整合大关中、带动大西北”,今年4月23日第十届大关中发展论坛,大关中发展论坛组委会主任、省政协原副主席田源介绍说,积极推动构建大关中城市群,使以西安为中心的大关中城市群成为支撑、引领大西北的龙头。从城市群的建设发展来看,明确其“龙头”城市显得尤为重要,如《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主要以哈尔滨、长春两个省会城市为核心,构建“双核一轴两带”的城市群空间格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囊括了华东多个省份,但明确提出要以上海建设全球城市为引领,联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采访中,多位专家也表示,在打造城市群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自身的功能定位,要建立健全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实现城市群一体化高效发展。“陕西应当加快西咸行政一体化,尽快组建大西安。”对此,张宝通也提出自己的建议,为了从行政上组建大西安,需要调整行政区划,把咸阳主城区和泾阳、三原、兴平、礼泉划归西安,将西安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中心和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把淳化、旬邑、彬县、长武划归铜川,破解铜川可持续发展难题,将铜川打造成渭北的中心城市。把乾县、永寿、武功、扶风、周至、眉县划归杨凌,使杨凌由试验区变成示范区,将杨凌打造成农科型中心城市。为充分发挥大西安的辐射带动作用,还应当促进铜川、杨凌、渭南与西安一体化发展,构建大西安都市圈。方塘智库的许伟明也认为,西咸新区的设立,尤其是在2014年初成为国家级新区,使得大西安的建设,有了有力的抓手。更使得关中城市群的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大西安是关中城市群的核心区,西咸新区又处在核心区的核心区。作为增量的西咸新区,一方面会和西安展开良性竞合,尤其是能和西安共同吸纳来自东部地区乃至国际地区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西咸新区组团式的发展,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合理分布,可以更有效地与周边城市展开合作。随着丝路经济带能源金融贸易中心、中俄丝绸之路高科技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的持续推进,西咸新区正在打造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平台,有助于推动关中城市群的产业升级。“此次‘十三五’关于城市群的规划,给予了关中城市群更大的发展机遇,关中城市群的建设,是加快西北地区经济超越发展的重要引擎,建议国家进一步支持关中城市群的培育和发展。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更多地向西安及周边重要节点城市倾斜,促进重大产业项目向关中城市群布局。”石英分析说。观察互补合作是关键记者 许梦婷 实习生 姚兴城市如何发展?现如今,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和对外开放的新要求,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把城市作为未来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相比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任务,城市群建设意味着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投资机会。城市群对区域发展具有战略引领和支撑作用,城市群是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从全球来看,产出排名前40位的城市群经济产出总和已占世界的66%,在全球创新成果中所占比例更高达85%。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城市群的建设也给予了很多启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以全国2.8%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18%的人口,创造了国内三分之一以上的生产总值。现如今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正在崛起,培养新的城市群,对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协同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对于关中城市群而言,这是在“一带一路”基础之上的又一次发展机遇。然而,从外部环境来看,周围有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兰西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如何避免产业同质化的情况,是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对此,相关专家也表示,关中城市群建设,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区域内城市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昭宁认为,互补性合作是关键。陕西最大的优势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门类齐全、结构层次高,其中装备制造业中约60%左右是能源装备,陕西可在能源装备上做大文章,打“能源装备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战略层面赋予陕西的最大机遇。借助“一带一路”加速发展的机遇,陕西在跨越,西安也在腾飞。通过释放区位活力、提升发展能力,其产业、资源以及平台优势日益凸显,逐渐成为推动陕西乃至西部发展的“西安力量”。如今,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港务区、西咸新区等八个开发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互利合作,联合发展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等产业,今年1-5月,全省进出口总值787.3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11.3%。陕西累计新设境外企业和机构29家,实际投资2.62亿美元,增长40%。“机者如神,难遇易失”。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和对外开放的新要求,审时度势方能放开眼光,抢占先机才能带来机遇。陕西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为促进欧亚各国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也必将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展现新的活力。手记单一城市难“突围”许梦婷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改革的双重作用下,国内外各区域间的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日益加快,相互之间的经济依存和互动效应逐步加深。城市单打独斗的发展,已经难以突围,面对日益变化的国际经济形势,国家提出城市群建设的发展思路,协调区域发展。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解读“十三五”规划建议时就曾表示,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是多年以来形成的,一定是其中有些方面不利于今后经济的发展,或者是贫富差距的扩大影响了消费升级,所以区域经济的调整就变成了我国的中期任务。城市群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可以集聚大量人口、资本、信息、产业等优质要素,既是国家经济最重要的增长极,也是国家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认为,壮大关中城市群,是提升陕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点。他提出,要发挥大西安为中心的大关中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必须依托亚欧大陆桥。首先,要加快修建和完善以西安为中心通向大关中各城市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拉近大关中城市群各城市间的交通联系。其次,要加强和完善西安与东部沿海各口岸和西部沿边各口岸的通关一体化,提高内陆对外开放的便利化程度和水平。最后,要在继续向东开放,走海路的前提下,积极向西开放,努力开拓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重点。尽管陕西的开放程度、发展基础远不如上海、天津、广东等地,但国家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发展的优先位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除了向东区域开放,还要全方位向西开放。作为西北经济的领头羊,陕西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教育科技人才汇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环境较好,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实力,有许多优势。未来的发展中,在西部大开发、关中城市群、共建“一带一路”等叠加优势下,陕西将再次发力,重新焕发丝绸之路新起点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亚欧合作,承担起国家向西开放、全面提升西部开放性经济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