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O3qp china.huanqiu.comarticle《中国空气质量管理评估报告》在京发布/e3pmh1nnq/e3pn60p0i【环球网报道 记者 马俊】 《中国空气质量管理评估报告(2015)简版》日前在京发布, 报告指出,尽管PM2.5、PM10等污染物年均浓度的整体达标率仍然较低,但各省(市)在过去一年中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执行力度很大,部分工作超额完成,山西、山东、上海等省(市)空气质量改善显著。中国清洁空气联盟秘书处(清洁空气创新中心)联合多位环境专家,以环境状况公报及其他公开数据为基础,从空气质量状况、污染物排放控制进展、空气质量管理进展、空气污染治理困难程度等多角度梳理了中国大陆除西藏之外的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014年的表现,旨在帮助各省(市)了解污染现状和差距、把脉治理困难和挑战,为系统开展空气质量管理提供参考。报告显示, 2014年在PM2.5数据方面交出优异成绩单的前三甲是山西、山东和上海,这三个省份的PM2.5年均浓度比上一年降了16.7%、16.3%和16.1%。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以及河南形成了一个大面积的连续的PM2.5严重污染区域,其中河南的污染状况十分严重。 对PM10数据的分析则显示,海南、云南、广东、贵州、黑龙江和广西等6个省份达标,成绩处于前列。然而与2013年相比,却有10个省(市)2014年的数据不降反升,这10个省(市)主要分布在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而O3除北京之外其他公布数据的省(市)均达标,NO2有5省(市)超标,其中北京和天津超标最多。SO2虽然全部省(市)年均浓度均达标,但在采暖期北方地区超标情况依然不容忽视。针对污染物排放控制的分析表明,2014年SO2、NOx的减排效果显著,汞的排放控制也逐步得到关注。部分空气污染防治措施,如设定煤炭消费总量目标、淘汰黄标车等,在2014年不但有效降低了SO2、NOx等污染物的排放量,还带来了显著的协同减排温室气体的效果。这些措施也支持中国煤炭消费总量在15年来首次出现了负增长,推动了整体能源结构的清洁化进展。随着“新环保法”的出台,中央和地方在立法和标准制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大幅推进;通过提高排污收费,加大行政处罚等经济措施进行污染防治也在北京、天津多省(市)取得进展。然而,全国大部分省(市)信息公开程度依然不够理想,30个省(市)信息公开程度总体得分率为59.5%。其中空气质量的实时监测历史数据均不可追溯;空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实施效果评估大都未对公众公开,只有天津首次做出了尝试。报告通过模型模拟和综合分析提出,目前我国空气污染治理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各地先天污染自净能力差异大、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调整压力大,以及机动车全国范围内增速加快等几个方面。京津冀及周边以及河南,湖北、湖南地区、川渝地区以及长三角地区等污染相对严重的地区大气污染自净能力也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山东、江西、辽宁、河北、宁夏、青海和江苏等7省(市)第二产业占比高且重污染行业GDP占比大于60%,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大;山西、内蒙古、宁夏、贵州、安徽、河北、陕西等七省的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占比均高达80%以上,能源结构清洁化压力较大;上海单位面积煤炭消耗量远高于全国平均,且上海、江苏、浙江的单位面积煤炭消耗量分列第全国的第1、3、8位,聚集形成一个高耗煤地区,对空气质量形成很大挑战。143839728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张开环球网143839728000011[]{"email":"zhangjiajun@huanqiu.com","name":"张开"}
【环球网报道 记者 马俊】 《中国空气质量管理评估报告(2015)简版》日前在京发布, 报告指出,尽管PM2.5、PM10等污染物年均浓度的整体达标率仍然较低,但各省(市)在过去一年中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执行力度很大,部分工作超额完成,山西、山东、上海等省(市)空气质量改善显著。中国清洁空气联盟秘书处(清洁空气创新中心)联合多位环境专家,以环境状况公报及其他公开数据为基础,从空气质量状况、污染物排放控制进展、空气质量管理进展、空气污染治理困难程度等多角度梳理了中国大陆除西藏之外的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014年的表现,旨在帮助各省(市)了解污染现状和差距、把脉治理困难和挑战,为系统开展空气质量管理提供参考。报告显示, 2014年在PM2.5数据方面交出优异成绩单的前三甲是山西、山东和上海,这三个省份的PM2.5年均浓度比上一年降了16.7%、16.3%和16.1%。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以及河南形成了一个大面积的连续的PM2.5严重污染区域,其中河南的污染状况十分严重。 对PM10数据的分析则显示,海南、云南、广东、贵州、黑龙江和广西等6个省份达标,成绩处于前列。然而与2013年相比,却有10个省(市)2014年的数据不降反升,这10个省(市)主要分布在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而O3除北京之外其他公布数据的省(市)均达标,NO2有5省(市)超标,其中北京和天津超标最多。SO2虽然全部省(市)年均浓度均达标,但在采暖期北方地区超标情况依然不容忽视。针对污染物排放控制的分析表明,2014年SO2、NOx的减排效果显著,汞的排放控制也逐步得到关注。部分空气污染防治措施,如设定煤炭消费总量目标、淘汰黄标车等,在2014年不但有效降低了SO2、NOx等污染物的排放量,还带来了显著的协同减排温室气体的效果。这些措施也支持中国煤炭消费总量在15年来首次出现了负增长,推动了整体能源结构的清洁化进展。随着“新环保法”的出台,中央和地方在立法和标准制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大幅推进;通过提高排污收费,加大行政处罚等经济措施进行污染防治也在北京、天津多省(市)取得进展。然而,全国大部分省(市)信息公开程度依然不够理想,30个省(市)信息公开程度总体得分率为59.5%。其中空气质量的实时监测历史数据均不可追溯;空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实施效果评估大都未对公众公开,只有天津首次做出了尝试。报告通过模型模拟和综合分析提出,目前我国空气污染治理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各地先天污染自净能力差异大、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调整压力大,以及机动车全国范围内增速加快等几个方面。京津冀及周边以及河南,湖北、湖南地区、川渝地区以及长三角地区等污染相对严重的地区大气污染自净能力也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山东、江西、辽宁、河北、宁夏、青海和江苏等7省(市)第二产业占比高且重污染行业GDP占比大于60%,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大;山西、内蒙古、宁夏、贵州、安徽、河北、陕西等七省的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占比均高达80%以上,能源结构清洁化压力较大;上海单位面积煤炭消耗量远高于全国平均,且上海、江苏、浙江的单位面积煤炭消耗量分列第全国的第1、3、8位,聚集形成一个高耗煤地区,对空气质量形成很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