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dEFe china.huanqiu.comarticle爱心向黔,温暖送到山尖尖——陆军工程大学“爱心向黔进”团队开展爱心助学活动纪实/e3pmh1nnq/e3pmh1obd编者按:爱心是有长度、宽度和高度的,长度是时间的延续,宽度是爱心的传递,高度是心灵的成长,学员们用一个个“微力量”为山区贫困学生编织着求学梦,而他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获得心灵的成长。“孩子们都很好,已经正常上课了......”得知纳雍县阳光小学的孩子们都安然无恙,陆军工程大学野战工程学院七大队学员们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前不久,由于受台风“山竹”登陆后的外围云系影响,贵州多地出现大暴雨,而位于贵州西北部的纳雍县阳光小学的孩子们更是成了七大队师生关注的焦点。说起与这群孩子的不解之缘,还得从多年前的一次爱心活动开始。2009年,家住贵州的原解放军理工大学的学员谢开武和袁道银,在网络上了解到山区孩子们上学困难的问题时,二人一拍即合想着要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利用暑假,谢开武和袁道银二人迎着绵绵细雨,踏着泥泞的山路,来到了纳雍县野鸡落村了解情况。当他们到达村里时,目光所到之处,让这两个刚满20岁的年轻学员不禁泪下。一间间破败的用黄泥砌成的茅草房,构成了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庄。破裂的黄土房屋檐下,坐着包裹着青头帕的老奶奶,身旁的孩子坐在地上,小手黑漆漆的,小小的脚趾从漏洞的鞋中“破壳而出”,一双大眼睛好奇的望着谢开武和袁道银。2018年8月,爱心团队与学生们谈心交流,鼓励他们贵州有句老话叫做,“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酷暑季节的乌蒙地区气温变化幅度大,时常阴雨绵绵,一下雨短则三五天,长则个把月,高原地区温差大,一下雨便如若寒冬般。然而,野鸡落村民们都仅着薄衣,孩子们脸颊冻得通红有得甚至皲裂脱皮。走遍山村,发现每家每户都没有电灯。一支短小蜡烛就是他们唯一的照明工具,而且只能在晚上用,白天就依靠照进家门的阳光进行日常生活。屋外阳光普照,屋内点点星光,就是他们的生活状态。在暗淡无光的房内,只有几张缺了胳膊少了腿的桌椅。村民们经常用呛鼻冒烟的煤炭取暖,使得房间墙壁一片乌黑。下雨天坐在屋内避雨,还得用盆或水桶接住屋顶漏下来的雨水。真可谓是“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终于找到一间学校,摇晃的铁门便是学校的大门,走进校园,到处都是泥坑,水洼。教室里,破破烂烂的黑板,指尖般长短的粉笔就是三尺讲台的一切。环顾四周,没有几张好桌椅,和教室外一样,地面都是黄土,混着积水成了一个个泥浆窝。可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孩子们依然渴望学习,渴望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渴望走出大山去看一看乌蒙山外的世界,去寻一寻课文中的天安门。回到学校,在一次交流会上两人把资助学生的想法说了出来,话一出口便引起了该院师生的强烈关注。当即名为“爱心向黔进”的爱心团队正式成立。学员们用自己的“微力量”建立起了助学基金,为山区孩子们圆了“读书梦”。每年暑假前夕,爱心团队都要为即将到来的爱心之旅做好充分准备。他们将微信、支付宝的捐款二维码加入活动海报,通过朋友圈、QQ空间等新媒体进行传播,在全校乃至社会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爱心捐助活动在里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无论是在校官兵及家属,还是地方大学生,都纷纷加入到爱心行动当中来。爱心由水滴汇成江河,一笔笔爱心钱款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爱心团队的公开账户里。钱虽不多,但却充满了关爱与牵挂。许多临近毕业的学员们听到消息,主动将被褥、书包、书本、文具送到爱心团队存放物资的房间。为爱心活动献出自己的力量。山一程水一程,山水相隔的南京与贵州从此紧密相连。长达1800公里的爱心传递,在磅礴的乌蒙山脉中绵延开来,在蜿蜒的山路上,绽放出朵朵杜鹃花。今年7月份,新任模拟连长罗维从毕业的学员手中接过助学档案,这是每年毕业之际该队的必不可少的一项交接内容。山区的孩子们也是远赴祖国天南海北的毕业学员最牵挂,就要奔赴边疆了,得知不久后爱心团队又要出发进山,学员们发起长期筹得6000多元的善款。上千名军校学子的接力传递,爱心活动走过了9个春秋。虽然学员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爱心活动从未间断。一个个爱心之举、一股股爱心暖流,跨越千山万水,历经岁月的更迭,在南京军校校园和贵州贫困山区之间架起了一座爱心之桥。桂花要等贵人到,桂花开放幸福来。今年暑假期间,大队政委王含丰带着学员们对孩子们的牵挂向山区出发,从南京乘火车到贵州,再转乘客车从笔直的高速公路到蜿蜒的盘山路,一路向前,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前进。初秋的贵州纳雍金风送爽,朗朗的读书声在山谷里回荡。孩子们早早的就在半山腰等待爱心团队的到来,虽然第一次相见,但是对这个远道而来的大叔叔并不感到陌生。原来,在这近十年的时间里,爱心传递资助贫困学生的活动已家喻户晓,大家都知道这个来自南京的解放军叔叔,带来的是更多和他一样的人民子弟兵们的帮助与期许。9年来,爱心团队先后为小学送去了价值近30万元的钱款和物资。学习设施、课外书籍、学习用品,被褥衣服 等等。为建立长期帮扶机制,爱心团队用善款设立了“爱心基金”,累计帮助300余名儿童重新走回课堂。除了每年定期改善小学的教学条件之外,设立的助学金和奖学金分别用于帮扶特困家庭以及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学院还建立双向交流机制,利用法定节假日邀请孩子们走出大山来到学校参加军事夏令营,感受军营气息,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放飞梦想。走进教室,正在给孩子们讲课的女孩叫谢雅丽,在军校师生的帮助下,前年她顺利的考上了江苏大学,成为村子里第60位走出大山的金凤凰,每年她都会利用一半的暑假时间勤工俭学,一半的时间回村子里给孩子们补课。“不是鸡窝里飞出金凤凰,是好心人一点一滴的帮助才有了这些学生的美好未来。”谢校长告诉大家,学校这两年40多名孩子顺利毕业,有6人考上了当地最好的中学,让人高兴的是,今年村子里又有一名学生考上了大学。“不远千里赴纳雍,扶贫助学见行动。回首求学坎坷路,艰辛苦楚身受同。山陡坡急穿云洞,阳光小学立险峰。九载传承学子心,十八拐上国旗红。”对于这些年的爱心活动,王含丰感触颇多,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他说这些年来学员给孩子们带去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资助,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同样的军装、不同的面孔,军校青年官兵向大山里的孩子们传递着他们身上共有的热情和爱心,还有那军人特有的坚毅与执著潜移默化地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轻轻翻开爱心档案,一张张照片,一封封牵挂的书信记录着爱心传递的成果。如今,“爱心向黔进”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从学院领导到机关部门已经有20余人挂钩认领了贫困学生作为帮扶对象。这项活动也逐渐成为该院促进双拥共建工作的一个品牌,也成为人们关爱社会、奉献爱心的一个载体。(作者:张锐 段玮 王晓磊 田西) (照片由“爱心向黔进”爱心团队提供)153956814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林芝环球网153956814000011[]//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8/1015/10/09/20181015100924116.jpg{"email":"lilinzhi@huanqiu.com","name":"李林芝"}
编者按:爱心是有长度、宽度和高度的,长度是时间的延续,宽度是爱心的传递,高度是心灵的成长,学员们用一个个“微力量”为山区贫困学生编织着求学梦,而他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获得心灵的成长。“孩子们都很好,已经正常上课了......”得知纳雍县阳光小学的孩子们都安然无恙,陆军工程大学野战工程学院七大队学员们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前不久,由于受台风“山竹”登陆后的外围云系影响,贵州多地出现大暴雨,而位于贵州西北部的纳雍县阳光小学的孩子们更是成了七大队师生关注的焦点。说起与这群孩子的不解之缘,还得从多年前的一次爱心活动开始。2009年,家住贵州的原解放军理工大学的学员谢开武和袁道银,在网络上了解到山区孩子们上学困难的问题时,二人一拍即合想着要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利用暑假,谢开武和袁道银二人迎着绵绵细雨,踏着泥泞的山路,来到了纳雍县野鸡落村了解情况。当他们到达村里时,目光所到之处,让这两个刚满20岁的年轻学员不禁泪下。一间间破败的用黄泥砌成的茅草房,构成了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庄。破裂的黄土房屋檐下,坐着包裹着青头帕的老奶奶,身旁的孩子坐在地上,小手黑漆漆的,小小的脚趾从漏洞的鞋中“破壳而出”,一双大眼睛好奇的望着谢开武和袁道银。2018年8月,爱心团队与学生们谈心交流,鼓励他们贵州有句老话叫做,“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酷暑季节的乌蒙地区气温变化幅度大,时常阴雨绵绵,一下雨短则三五天,长则个把月,高原地区温差大,一下雨便如若寒冬般。然而,野鸡落村民们都仅着薄衣,孩子们脸颊冻得通红有得甚至皲裂脱皮。走遍山村,发现每家每户都没有电灯。一支短小蜡烛就是他们唯一的照明工具,而且只能在晚上用,白天就依靠照进家门的阳光进行日常生活。屋外阳光普照,屋内点点星光,就是他们的生活状态。在暗淡无光的房内,只有几张缺了胳膊少了腿的桌椅。村民们经常用呛鼻冒烟的煤炭取暖,使得房间墙壁一片乌黑。下雨天坐在屋内避雨,还得用盆或水桶接住屋顶漏下来的雨水。真可谓是“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终于找到一间学校,摇晃的铁门便是学校的大门,走进校园,到处都是泥坑,水洼。教室里,破破烂烂的黑板,指尖般长短的粉笔就是三尺讲台的一切。环顾四周,没有几张好桌椅,和教室外一样,地面都是黄土,混着积水成了一个个泥浆窝。可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孩子们依然渴望学习,渴望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渴望走出大山去看一看乌蒙山外的世界,去寻一寻课文中的天安门。回到学校,在一次交流会上两人把资助学生的想法说了出来,话一出口便引起了该院师生的强烈关注。当即名为“爱心向黔进”的爱心团队正式成立。学员们用自己的“微力量”建立起了助学基金,为山区孩子们圆了“读书梦”。每年暑假前夕,爱心团队都要为即将到来的爱心之旅做好充分准备。他们将微信、支付宝的捐款二维码加入活动海报,通过朋友圈、QQ空间等新媒体进行传播,在全校乃至社会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爱心捐助活动在里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无论是在校官兵及家属,还是地方大学生,都纷纷加入到爱心行动当中来。爱心由水滴汇成江河,一笔笔爱心钱款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爱心团队的公开账户里。钱虽不多,但却充满了关爱与牵挂。许多临近毕业的学员们听到消息,主动将被褥、书包、书本、文具送到爱心团队存放物资的房间。为爱心活动献出自己的力量。山一程水一程,山水相隔的南京与贵州从此紧密相连。长达1800公里的爱心传递,在磅礴的乌蒙山脉中绵延开来,在蜿蜒的山路上,绽放出朵朵杜鹃花。今年7月份,新任模拟连长罗维从毕业的学员手中接过助学档案,这是每年毕业之际该队的必不可少的一项交接内容。山区的孩子们也是远赴祖国天南海北的毕业学员最牵挂,就要奔赴边疆了,得知不久后爱心团队又要出发进山,学员们发起长期筹得6000多元的善款。上千名军校学子的接力传递,爱心活动走过了9个春秋。虽然学员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爱心活动从未间断。一个个爱心之举、一股股爱心暖流,跨越千山万水,历经岁月的更迭,在南京军校校园和贵州贫困山区之间架起了一座爱心之桥。桂花要等贵人到,桂花开放幸福来。今年暑假期间,大队政委王含丰带着学员们对孩子们的牵挂向山区出发,从南京乘火车到贵州,再转乘客车从笔直的高速公路到蜿蜒的盘山路,一路向前,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前进。初秋的贵州纳雍金风送爽,朗朗的读书声在山谷里回荡。孩子们早早的就在半山腰等待爱心团队的到来,虽然第一次相见,但是对这个远道而来的大叔叔并不感到陌生。原来,在这近十年的时间里,爱心传递资助贫困学生的活动已家喻户晓,大家都知道这个来自南京的解放军叔叔,带来的是更多和他一样的人民子弟兵们的帮助与期许。9年来,爱心团队先后为小学送去了价值近30万元的钱款和物资。学习设施、课外书籍、学习用品,被褥衣服 等等。为建立长期帮扶机制,爱心团队用善款设立了“爱心基金”,累计帮助300余名儿童重新走回课堂。除了每年定期改善小学的教学条件之外,设立的助学金和奖学金分别用于帮扶特困家庭以及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学院还建立双向交流机制,利用法定节假日邀请孩子们走出大山来到学校参加军事夏令营,感受军营气息,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放飞梦想。走进教室,正在给孩子们讲课的女孩叫谢雅丽,在军校师生的帮助下,前年她顺利的考上了江苏大学,成为村子里第60位走出大山的金凤凰,每年她都会利用一半的暑假时间勤工俭学,一半的时间回村子里给孩子们补课。“不是鸡窝里飞出金凤凰,是好心人一点一滴的帮助才有了这些学生的美好未来。”谢校长告诉大家,学校这两年40多名孩子顺利毕业,有6人考上了当地最好的中学,让人高兴的是,今年村子里又有一名学生考上了大学。“不远千里赴纳雍,扶贫助学见行动。回首求学坎坷路,艰辛苦楚身受同。山陡坡急穿云洞,阳光小学立险峰。九载传承学子心,十八拐上国旗红。”对于这些年的爱心活动,王含丰感触颇多,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他说这些年来学员给孩子们带去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资助,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同样的军装、不同的面孔,军校青年官兵向大山里的孩子们传递着他们身上共有的热情和爱心,还有那军人特有的坚毅与执著潜移默化地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轻轻翻开爱心档案,一张张照片,一封封牵挂的书信记录着爱心传递的成果。如今,“爱心向黔进”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从学院领导到机关部门已经有20余人挂钩认领了贫困学生作为帮扶对象。这项活动也逐渐成为该院促进双拥共建工作的一个品牌,也成为人们关爱社会、奉献爱心的一个载体。(作者:张锐 段玮 王晓磊 田西) (照片由“爱心向黔进”爱心团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