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T3Tx6Anh2作者:叶蓝china.huanqiu.comarticle全国首例,香港律师在大湾区任首席仲裁员/e3pmh1nnq/e3pn61c2g【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第一次当主审,深感职责重大,既要严格把控审理程序,精准适用法律条文,又要兼顾双方要求,生怕哪里考虑不周。我内心一直在打鼓,但好在南沙区的同事给力,最终顺利结案。”4月24日,港籍律师赵志鹏如此分享体会。广州市南沙区人社局自率先试点聘任港澳人士担任仲裁员以来,历经5年探索实践,近日迎来全新突破:港籍律师赵志鹏首次以首席仲裁员身份成功审结一起涉及多人的劳动争议案件,为全国首例。 据港媒27日报道,当前广州南沙区共有10名港澳籍仲裁员,主要负责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年均参审劳动争议100余起。同为首批港澳仲裁员的谢嘉乐律师是本次案审的合议庭成员,他坦言:“在南沙区的工作经历,让我切身感受到粤港两地之间劳动法律实务的差异,受益匪浅。”他们认为,港澳人士参与内地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具有双重意义:既能促进三地法律实务交流,消除认知差异,又能将内地劳动争议化解经验带回香港,帮助港商更好地了解南沙区法治环境的优越性,增强投资信心。 港媒称,该案圆满审结,标志着港澳同胞正以更深程度和更广维度融入大湾区法治建设进程,为构建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注入新动能。有港商振奋地表示,这一制度创新增强了港澳同胞的归属感,并提升了对当地投资环境的信任。港资企业镇泰(中国)工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得知南沙区聘任香港人参与内地劳动争议仲裁,倍感振奋,此举不仅让港人在湾区法治建设中发挥专业价值,更让其感受到“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港人在南沙区参与司法实践,能在处理劳动争议的过程中兼顾香港商业习惯与内地法规,使争议解决更高效、更公正。 近年来,在中央大力支持下,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一系列开创性的制度安排促进了大湾区的法律融合和统一市场的形成。据了解,2020年10月“港资港法”措施在深圳前海落实以来,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审理涉港民商事案件的数量显著增加,2023年超过1900起,为内地审理最多涉港民商事案件的基层人民法院。前海法院适用香港法律的案件也呈增加趋势,2023年按年增加15%。2017年“港资港仲裁”措施在内地自由贸易试验区落实以来,香港业界处理涉及内地的仲裁案件也呈上升趋势。以香港国际仲裁中心为例,其仲裁案件数量近年维持每年超过300起的高位,在2022—2024年间其处理的仲裁案件中,超过40%的案件涉及内地当事人。 今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发布文件,明确落实扩展“港资港法”以及“港资港仲裁”措施至更大的适用范围。其中,“港资港法”由深圳前海扩展至深圳市及珠海市两个试点城市,“港资港仲裁”适用范围由内地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至涵盖大湾区内地9市。此外,根据《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服务贸易协议《修订协议二》,自3月起,所有在大湾区9个内地城市注册的港资企业,即使案件不具涉外因素,也可选择香港为仲裁地,鼓励企业利用有关新机遇。香港律政司司长林定国表示,律政司支持仲裁界适应争议解决领域的新需求,并支持仲裁人才培养灵活应变的能力。 香港及大湾区执业律师、广州及东莞仲裁委员会仲裁员谭雪欣表示,大湾区的仲裁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在提供涉外法律服务方面。而港籍律师在大湾区的仲裁活动中拥有多项优势。首先,香港的法律体系和国际标准为他们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使其能在跨境商业纠纷中提供专业的法律意见。其次,港籍律师普遍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能够满足国际客户和多语言环境的需求。最后,港籍律师拥有丰富的仲裁经验,能够有效促进仲裁程序的公正性和效率。谭雪欣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港籍律师参与进来,仲裁的专业性和国际化将进一步提升,这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和吸引外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亚非法协香港区域仲裁中心主任陈晓峰说,香港特别行政区充分利用“一国两制”下的三法域优势,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最受欢迎的仲裁及争议解决中心,并拥有顶尖的法律及争议解决专业人才。随着越来越多香港律师成功担任大湾区律师,推动大湾区的互动,以及企业与法治的融合发展,国家也支持内地更多采用“港资、港法、港仲裁”的模式。舆论认为,香港律师担任仲裁员的趋势日益明显,能融入最新的法律科技和国际视野,高效解决跨境及跨法律领域的争议,推动经济发展,加强内外循环,帮助企业“并船出海”,同时吸引资金。 据了解,香港律政司还积极部署国际调解院总部落户香港,预计最快可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开幕。林定国认为,国际调解院在港成立后有助于香港打造成为全球“调解之都”的国际形象,吸引争议各方、调解员、律师及其他专业人士来港进行调解。(叶蓝)1745871303996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45879060392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第一次当主审,深感职责重大,既要严格把控审理程序,精准适用法律条文,又要兼顾双方要求,生怕哪里考虑不周。我内心一直在打鼓,但好在南沙区的同事给力,最终顺利结案。”4月24日,港籍律师赵志鹏如此分享体会。广州市南沙区人社局自率先试点聘任港澳人士担任仲裁员以来,历经5年探索实践,近日迎来全新突破:港籍律师赵志鹏首次以首席仲裁员身份成功审结一起涉及多人的劳动争议案件,为全国首例。 据港媒27日报道,当前广州南沙区共有10名港澳籍仲裁员,主要负责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年均参审劳动争议100余起。同为首批港澳仲裁员的谢嘉乐律师是本次案审的合议庭成员,他坦言:“在南沙区的工作经历,让我切身感受到粤港两地之间劳动法律实务的差异,受益匪浅。”他们认为,港澳人士参与内地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具有双重意义:既能促进三地法律实务交流,消除认知差异,又能将内地劳动争议化解经验带回香港,帮助港商更好地了解南沙区法治环境的优越性,增强投资信心。 港媒称,该案圆满审结,标志着港澳同胞正以更深程度和更广维度融入大湾区法治建设进程,为构建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注入新动能。有港商振奋地表示,这一制度创新增强了港澳同胞的归属感,并提升了对当地投资环境的信任。港资企业镇泰(中国)工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得知南沙区聘任香港人参与内地劳动争议仲裁,倍感振奋,此举不仅让港人在湾区法治建设中发挥专业价值,更让其感受到“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港人在南沙区参与司法实践,能在处理劳动争议的过程中兼顾香港商业习惯与内地法规,使争议解决更高效、更公正。 近年来,在中央大力支持下,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一系列开创性的制度安排促进了大湾区的法律融合和统一市场的形成。据了解,2020年10月“港资港法”措施在深圳前海落实以来,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审理涉港民商事案件的数量显著增加,2023年超过1900起,为内地审理最多涉港民商事案件的基层人民法院。前海法院适用香港法律的案件也呈增加趋势,2023年按年增加15%。2017年“港资港仲裁”措施在内地自由贸易试验区落实以来,香港业界处理涉及内地的仲裁案件也呈上升趋势。以香港国际仲裁中心为例,其仲裁案件数量近年维持每年超过300起的高位,在2022—2024年间其处理的仲裁案件中,超过40%的案件涉及内地当事人。 今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发布文件,明确落实扩展“港资港法”以及“港资港仲裁”措施至更大的适用范围。其中,“港资港法”由深圳前海扩展至深圳市及珠海市两个试点城市,“港资港仲裁”适用范围由内地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至涵盖大湾区内地9市。此外,根据《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服务贸易协议《修订协议二》,自3月起,所有在大湾区9个内地城市注册的港资企业,即使案件不具涉外因素,也可选择香港为仲裁地,鼓励企业利用有关新机遇。香港律政司司长林定国表示,律政司支持仲裁界适应争议解决领域的新需求,并支持仲裁人才培养灵活应变的能力。 香港及大湾区执业律师、广州及东莞仲裁委员会仲裁员谭雪欣表示,大湾区的仲裁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在提供涉外法律服务方面。而港籍律师在大湾区的仲裁活动中拥有多项优势。首先,香港的法律体系和国际标准为他们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使其能在跨境商业纠纷中提供专业的法律意见。其次,港籍律师普遍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能够满足国际客户和多语言环境的需求。最后,港籍律师拥有丰富的仲裁经验,能够有效促进仲裁程序的公正性和效率。谭雪欣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港籍律师参与进来,仲裁的专业性和国际化将进一步提升,这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和吸引外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亚非法协香港区域仲裁中心主任陈晓峰说,香港特别行政区充分利用“一国两制”下的三法域优势,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最受欢迎的仲裁及争议解决中心,并拥有顶尖的法律及争议解决专业人才。随着越来越多香港律师成功担任大湾区律师,推动大湾区的互动,以及企业与法治的融合发展,国家也支持内地更多采用“港资、港法、港仲裁”的模式。舆论认为,香港律师担任仲裁员的趋势日益明显,能融入最新的法律科技和国际视野,高效解决跨境及跨法律领域的争议,推动经济发展,加强内外循环,帮助企业“并船出海”,同时吸引资金。 据了解,香港律政司还积极部署国际调解院总部落户香港,预计最快可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开幕。林定国认为,国际调解院在港成立后有助于香港打造成为全球“调解之都”的国际形象,吸引争议各方、调解员、律师及其他专业人士来港进行调解。(叶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