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M3j95dSem china.huanqiu.comarticle郑州高新区基本情况介绍/e3pmh1nnq/e3pn60p0i(2021年3月)一、基本情况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88年启动筹建的河南省第一个开发区,1991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高新区,2016年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截止2020年底,管辖面积99平方公里(其中禁建区17平方公里、允建区8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65平方公里,在原代管两个乡镇基础上,辖区划分为5个办事处(石佛办事处、沟赵办事处、枫杨办事处、梧桐办事处、双桥办事处),“七普”人口近70万;科教资源富聚,拥有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4所一本高校;创新创业活跃,累计拥有各类市场主体5.9万家(企业4.5万家)。“十三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15亿元、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37.8亿元,增长60.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67.4亿,增长133%;全口径税收突破百亿、达到100.7亿,增长44.9%;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39亿,增长75.1%。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最新公布的2020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显示,郑州高新区位列第17名,连续两年实现“三级跳”,排名前进6名。在首次发布的《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排名》中,位列全国387家国家高新区和经开区第45位。二、发展优势(一)智慧产业不断壮大。围绕智能传感器、网络空间安全、北斗应用、大数据等产业,打造国际领先的智慧产业生态。集聚传感器行业相关企业3011家,其中上市公司8家,拥有以汉威科技为代表的国内龙头企业和一批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技术和产品国内领先。集聚包括360、奇安信、天融信、安恒、新华三、启明星辰、芯盾网安等业内具有影响力的网络安全产业相关企业1232家。三大通信运营商布局数据中心,大数据智联网产业初具规模;阿里、腾讯等一批知名企业云计算和大数据项目入驻;天健湖智联网产业园加快建设。集聚天迈科技、威科姆等北斗应用技术产业头部企业及中小微企业760余家,获批“全国北斗应用技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超硬材料行业集聚关联企业1838家,国内磨料磨具行业唯一产学研一体化综合性研究机构郑州三磨所落户,多项超硬材料产品、专用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国内首创。 携手阿里、华为、新华三等头部企业共建“一台多峰智慧城市实验场”。强网杯成为全国网络安全风向标,世界传感器大会成为行业全新品牌,获批全国北斗应用技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中科院微电子所,苏州医工所,紫光集团智能终端全球总部,中国长城(郑州)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二)创新资源持续集聚。集聚了河南省首个大科学装置——国家超算郑州中心,14家创新引领型龙头企业,26家国家级研发机构(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7家,占全省的43.7%;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占全省的70%),279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和892个省市级以上科研平台。先后引进浙江大学中原研究院、中科院微电子所、苏州医工所,中科集成电路与信息系统产业创新研究院等12家新型研发机构。搭建了知识产权服务运营(中部)大数据平台、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全国总部)、国际国内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创新要素协同共享。汇集了14名驻区院士、12名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7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名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15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各类科技人才8万余人,形成了金字塔型人才体系。(三)孵化培育体系完善。构建了“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创新孵化培育模式。双创载体达到72个,其中国家级孵化载体22个,在孵企业团队3730家,位居全国第五,载体数量和孵化能力在全省高新区中名列前茅。“金梧桐1+6+N”政策体系完成构建,出台了“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智能传感器”“网络空间安全”“北斗+”等15项创新型政策。(四)科技金融服务完备。搭建了涵盖科技金融中介平台、政策性金融供给端、市场化金融供给端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形成了累计16家上市公司、75家新三板企业、542余家四板企业、100家上市后备企业、1家准独角兽企业、6家种子独角兽企业、28家瞪羚企业、74家潜在瞪羚企业、1123家高新技术企业、2103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2816家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入指认证企业的梯度化企业发展培育体系。(五)知识产权优势突出。先后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区域、河南省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突破万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保持全市领先,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6.38件,全国领先。累计拥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3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0家,河南省知识产权强企18家。三、发展战略和“十四五”目标路径去年以来,在认真学习贯彻市委全会精神的基础上,高新区按照市委市政府明确的“西美”布局和主导产业方向,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战略: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坚定国家高新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功能定位、国家自创区“创新体制机制、政策先行先试”使命任务,弘扬自强不息、耘艾未来的郑州高新精神,锚定2025年进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奋斗目标和“聚焦智慧产业、建设智慧社会”的主攻方向,围绕产业链,布局科创链,完善金融链,强化政策链,建设更加宜居宜创宜业智美新城,肩负起带动郑州西部区域发展美丽经济、建设美丽城市、打造美丽生活的龙头责任,努力在传感器为重点的物联网、网络安全为重点的电子信息、精密测绘为重点的北斗应用、超硬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4个领域勇当全国排头兵、领头羊,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原实现更加出彩的进程中担当高新责任、奉献高新智慧、做出高新贡献。“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为: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承担起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先行先试两项使命和培育新产业、引领新业态、打造新模式等三项任务;在若干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勇当排头兵、领头羊,做好“西美”的增长极、发动机,成为引领和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和强大引擎,努力建成千亿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不断强化高新领创闯、推进西美高质量。发展路径为:以建成千亿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奋斗目标为统领,同时肩负国家高新区、国家自创区和郑州“西美”新布局的使命任务;持续深化“四链一城”实施路径、落实五项重要部署;经过“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努力实现“六个新”,即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创新能力跃上新高度、动能转换创造新经验、数智治理显现新成效、体制机制取得新突破、城市功能实现新提升。163540816754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崔舒飞环球时报1635408167542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4bc9c9dea747dd3fbfada94ce3706b3cu5.jpg{"email":"cuishufei@huanqiu.com","name":"崔舒飞"}
(2021年3月)一、基本情况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88年启动筹建的河南省第一个开发区,1991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高新区,2016年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截止2020年底,管辖面积99平方公里(其中禁建区17平方公里、允建区8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65平方公里,在原代管两个乡镇基础上,辖区划分为5个办事处(石佛办事处、沟赵办事处、枫杨办事处、梧桐办事处、双桥办事处),“七普”人口近70万;科教资源富聚,拥有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4所一本高校;创新创业活跃,累计拥有各类市场主体5.9万家(企业4.5万家)。“十三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15亿元、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37.8亿元,增长60.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67.4亿,增长133%;全口径税收突破百亿、达到100.7亿,增长44.9%;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39亿,增长75.1%。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最新公布的2020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显示,郑州高新区位列第17名,连续两年实现“三级跳”,排名前进6名。在首次发布的《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排名》中,位列全国387家国家高新区和经开区第45位。二、发展优势(一)智慧产业不断壮大。围绕智能传感器、网络空间安全、北斗应用、大数据等产业,打造国际领先的智慧产业生态。集聚传感器行业相关企业3011家,其中上市公司8家,拥有以汉威科技为代表的国内龙头企业和一批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技术和产品国内领先。集聚包括360、奇安信、天融信、安恒、新华三、启明星辰、芯盾网安等业内具有影响力的网络安全产业相关企业1232家。三大通信运营商布局数据中心,大数据智联网产业初具规模;阿里、腾讯等一批知名企业云计算和大数据项目入驻;天健湖智联网产业园加快建设。集聚天迈科技、威科姆等北斗应用技术产业头部企业及中小微企业760余家,获批“全国北斗应用技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超硬材料行业集聚关联企业1838家,国内磨料磨具行业唯一产学研一体化综合性研究机构郑州三磨所落户,多项超硬材料产品、专用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国内首创。 携手阿里、华为、新华三等头部企业共建“一台多峰智慧城市实验场”。强网杯成为全国网络安全风向标,世界传感器大会成为行业全新品牌,获批全国北斗应用技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中科院微电子所,苏州医工所,紫光集团智能终端全球总部,中国长城(郑州)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二)创新资源持续集聚。集聚了河南省首个大科学装置——国家超算郑州中心,14家创新引领型龙头企业,26家国家级研发机构(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7家,占全省的43.7%;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占全省的70%),279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和892个省市级以上科研平台。先后引进浙江大学中原研究院、中科院微电子所、苏州医工所,中科集成电路与信息系统产业创新研究院等12家新型研发机构。搭建了知识产权服务运营(中部)大数据平台、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全国总部)、国际国内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创新要素协同共享。汇集了14名驻区院士、12名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7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名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15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各类科技人才8万余人,形成了金字塔型人才体系。(三)孵化培育体系完善。构建了“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创新孵化培育模式。双创载体达到72个,其中国家级孵化载体22个,在孵企业团队3730家,位居全国第五,载体数量和孵化能力在全省高新区中名列前茅。“金梧桐1+6+N”政策体系完成构建,出台了“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智能传感器”“网络空间安全”“北斗+”等15项创新型政策。(四)科技金融服务完备。搭建了涵盖科技金融中介平台、政策性金融供给端、市场化金融供给端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形成了累计16家上市公司、75家新三板企业、542余家四板企业、100家上市后备企业、1家准独角兽企业、6家种子独角兽企业、28家瞪羚企业、74家潜在瞪羚企业、1123家高新技术企业、2103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2816家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入指认证企业的梯度化企业发展培育体系。(五)知识产权优势突出。先后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区域、河南省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突破万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保持全市领先,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6.38件,全国领先。累计拥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3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0家,河南省知识产权强企18家。三、发展战略和“十四五”目标路径去年以来,在认真学习贯彻市委全会精神的基础上,高新区按照市委市政府明确的“西美”布局和主导产业方向,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战略: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坚定国家高新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功能定位、国家自创区“创新体制机制、政策先行先试”使命任务,弘扬自强不息、耘艾未来的郑州高新精神,锚定2025年进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奋斗目标和“聚焦智慧产业、建设智慧社会”的主攻方向,围绕产业链,布局科创链,完善金融链,强化政策链,建设更加宜居宜创宜业智美新城,肩负起带动郑州西部区域发展美丽经济、建设美丽城市、打造美丽生活的龙头责任,努力在传感器为重点的物联网、网络安全为重点的电子信息、精密测绘为重点的北斗应用、超硬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4个领域勇当全国排头兵、领头羊,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原实现更加出彩的进程中担当高新责任、奉献高新智慧、做出高新贡献。“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为: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承担起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先行先试两项使命和培育新产业、引领新业态、打造新模式等三项任务;在若干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勇当排头兵、领头羊,做好“西美”的增长极、发动机,成为引领和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和强大引擎,努力建成千亿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不断强化高新领创闯、推进西美高质量。发展路径为:以建成千亿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奋斗目标为统领,同时肩负国家高新区、国家自创区和郑州“西美”新布局的使命任务;持续深化“四链一城”实施路径、落实五项重要部署;经过“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努力实现“六个新”,即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创新能力跃上新高度、动能转换创造新经验、数智治理显现新成效、体制机制取得新突破、城市功能实现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