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M3HJ1sJMY china.huanqiu.comarticle东莞滨海湾新区投资环境介绍/e3pmh1nnq/e3pn60p0i2017年10月,东莞滨海湾新区正式揭牌。新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雄踞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中枢位置,连接南沙前海、邻近港澳,由交椅湾、沙角半岛和威远岛三大板块组成,规划面积84.1平方公里,是东莞“三位一体”的都市核心区之一,更是东莞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一、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全力提供投资创业的产业支撑。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前海扩区,在“双区”建设与“两个合作区”建设历史性机遇叠加下,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滨海湾,是大湾区建设中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也是获益最大的区域之一。 一是有给力的顶层设计支撑。从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到参与共同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东莞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滨海湾在大湾区和全省的发展大局中也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被国家、省列为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合作平台、省级重大发展平台、省级高新区。当前,东莞市委、市政府也举全市之力支持滨海湾建设,致力把滨海湾打造为深莞合作特色平台、东莞对接服务深圳前海合作区的主平台,构建引领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和东莞参与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集中展示区。二是有绝佳的区位优势支撑。滨海湾新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A字形”几何中心,以新区为原点、50公里为半径,囊括了大湾区9个城市,紧连南沙、前海,毗邻港澳,具备承接广州、深圳“双向外溢”的天然优势。同时,具备一个港澳码头、两条城际轨道、四条高速铁路、六条高速公路汇集的复合交通条件,便捷通达五大国际机场,全面融入穗深港“半小时”生活圈,规划中的滨海湾站TOD将对标香港西九龙站,实现高铁、城际、地铁“三铁合一”,乘坐轨道交通6分钟到达深圳、35分钟到达广州、40分钟到达香港。三是有完善的产业配套支撑。滨海湾背靠片区4个经济强镇,拥有长安智能手机、虎门电子信息和商贸、厚街家居会展、沙田临港产业等多个特色化传统产业集群,临近综合保税区、东莞港—香港机场国际空港中心,产业配套服务强劲。目前,滨海湾已引入OPPO、vivo、正中等一批知名企业,以高端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的产业体系雏形初显,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同时,滨海湾正在谋划与深圳、香港联动发展,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高端研发+先进制造”产业体系,推动形成深港莞最佳组合、最佳拍档,打造“1+1+1>3”的最佳效果,滨海湾将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沃土。四是有领先的科研能力水平。东莞拥有全国第一台、世界第四台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围绕着散裂中子源建设了南方先进光源、材料实验室等大装置和平台。目前全市有60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3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6个省市创新科研团队,33家与北大、清华等高校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R&D占GDP比重超过3%,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五是有不断升级的创新人才支撑。东莞集聚高层次人才超20万,熟练产业工人500多万;全市人口1047万,其中18~34岁人口占比接近80%。同时,滨海湾新区将在威远岛筹建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型学府——大湾区大学,为滨海湾和东莞未来的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资源。依托强大的科创平台、庞大的创新人才、熟练的产业工人队伍,成熟的工艺研发和生产配套体系,东莞已是大湾区科研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最佳孵化载体,未来将有机会成为“中国硅谷”“中国智谷”。二、紧盯市场、企业、项目,致力打造企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一)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滨海湾新区规划20平方公里土地,建设新一代信息通信、生命健康、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都市文旅产业、未来产业和总部经济7大新兴产业基地,将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及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根据地。(二)针对初创型、高成长性项目,将启动低成本空间计划:统筹5万方成熟产业空间,补贴1万方场地,减免50%租金,配套一系列融资租赁、人才扶持等政策,就是想用最优惠的租金、最全面的配套,帮助广大创新创业投资者加速成长。(三)针对企业个性化空间需求,将从连片更新、产业导入等十方面支持城市更新,重点聚焦连片更新,引入院士大师团队打造精品项目,通过“快批、快改、快建”提升改造效率,促进城市更新与优质产业、人才导入有机结合,力争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产业用地。三、聚焦生态、政策、服务,积极营造优质高端的综合环境。构建蓝绿交织的生态格局。充分发挥“通山达海”优势,打造“一廊三绿心”生态格局,串联“山海河林田”,使优美自然景观和现代化城市规划融汇交织,让在这里的企业人才悠然创业、诗意栖居。目前已建成的茅洲河口生态湿地公园(东宝公园)、滨海驿站、滨海湾青创广场等景点“串珠成链”。出台精准扶持的惠企政策。全力构建N个“十条”政策体系,从规划、土地空间、投融资机制、财政投入、公共配套等多个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目前,已出台总部经济、利用资本市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9个“十条”招商引资政策,努力构建全生命周期政策扶持体系。提供湾区一流的政务服务。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推出专人代办、绿色通道等专属服务。全面实行社会投资项目“土地摘牌即开工”,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市政公共服务单位事项“一窗受理”。1635407414188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崔舒飞环球时报1635407414188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7329881f6660410130123269fbcd3f57u5.jpg{"email":"cuishufei@huanqiu.com","name":"崔舒飞"}
2017年10月,东莞滨海湾新区正式揭牌。新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雄踞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中枢位置,连接南沙前海、邻近港澳,由交椅湾、沙角半岛和威远岛三大板块组成,规划面积84.1平方公里,是东莞“三位一体”的都市核心区之一,更是东莞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一、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全力提供投资创业的产业支撑。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前海扩区,在“双区”建设与“两个合作区”建设历史性机遇叠加下,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滨海湾,是大湾区建设中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也是获益最大的区域之一。 一是有给力的顶层设计支撑。从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到参与共同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东莞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滨海湾在大湾区和全省的发展大局中也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被国家、省列为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合作平台、省级重大发展平台、省级高新区。当前,东莞市委、市政府也举全市之力支持滨海湾建设,致力把滨海湾打造为深莞合作特色平台、东莞对接服务深圳前海合作区的主平台,构建引领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和东莞参与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集中展示区。二是有绝佳的区位优势支撑。滨海湾新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A字形”几何中心,以新区为原点、50公里为半径,囊括了大湾区9个城市,紧连南沙、前海,毗邻港澳,具备承接广州、深圳“双向外溢”的天然优势。同时,具备一个港澳码头、两条城际轨道、四条高速铁路、六条高速公路汇集的复合交通条件,便捷通达五大国际机场,全面融入穗深港“半小时”生活圈,规划中的滨海湾站TOD将对标香港西九龙站,实现高铁、城际、地铁“三铁合一”,乘坐轨道交通6分钟到达深圳、35分钟到达广州、40分钟到达香港。三是有完善的产业配套支撑。滨海湾背靠片区4个经济强镇,拥有长安智能手机、虎门电子信息和商贸、厚街家居会展、沙田临港产业等多个特色化传统产业集群,临近综合保税区、东莞港—香港机场国际空港中心,产业配套服务强劲。目前,滨海湾已引入OPPO、vivo、正中等一批知名企业,以高端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的产业体系雏形初显,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同时,滨海湾正在谋划与深圳、香港联动发展,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高端研发+先进制造”产业体系,推动形成深港莞最佳组合、最佳拍档,打造“1+1+1>3”的最佳效果,滨海湾将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沃土。四是有领先的科研能力水平。东莞拥有全国第一台、世界第四台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围绕着散裂中子源建设了南方先进光源、材料实验室等大装置和平台。目前全市有60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3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6个省市创新科研团队,33家与北大、清华等高校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R&D占GDP比重超过3%,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五是有不断升级的创新人才支撑。东莞集聚高层次人才超20万,熟练产业工人500多万;全市人口1047万,其中18~34岁人口占比接近80%。同时,滨海湾新区将在威远岛筹建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型学府——大湾区大学,为滨海湾和东莞未来的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资源。依托强大的科创平台、庞大的创新人才、熟练的产业工人队伍,成熟的工艺研发和生产配套体系,东莞已是大湾区科研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最佳孵化载体,未来将有机会成为“中国硅谷”“中国智谷”。二、紧盯市场、企业、项目,致力打造企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一)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滨海湾新区规划20平方公里土地,建设新一代信息通信、生命健康、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都市文旅产业、未来产业和总部经济7大新兴产业基地,将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及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根据地。(二)针对初创型、高成长性项目,将启动低成本空间计划:统筹5万方成熟产业空间,补贴1万方场地,减免50%租金,配套一系列融资租赁、人才扶持等政策,就是想用最优惠的租金、最全面的配套,帮助广大创新创业投资者加速成长。(三)针对企业个性化空间需求,将从连片更新、产业导入等十方面支持城市更新,重点聚焦连片更新,引入院士大师团队打造精品项目,通过“快批、快改、快建”提升改造效率,促进城市更新与优质产业、人才导入有机结合,力争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产业用地。三、聚焦生态、政策、服务,积极营造优质高端的综合环境。构建蓝绿交织的生态格局。充分发挥“通山达海”优势,打造“一廊三绿心”生态格局,串联“山海河林田”,使优美自然景观和现代化城市规划融汇交织,让在这里的企业人才悠然创业、诗意栖居。目前已建成的茅洲河口生态湿地公园(东宝公园)、滨海驿站、滨海湾青创广场等景点“串珠成链”。出台精准扶持的惠企政策。全力构建N个“十条”政策体系,从规划、土地空间、投融资机制、财政投入、公共配套等多个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目前,已出台总部经济、利用资本市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9个“十条”招商引资政策,努力构建全生命周期政策扶持体系。提供湾区一流的政务服务。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推出专人代办、绿色通道等专属服务。全面实行社会投资项目“土地摘牌即开工”,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市政公共服务单位事项“一窗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