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VmXLam5pW china.huanqiu.comarticle沈阳投资环境介绍/e3pmh1nnq/e3pn60p0i一、清风满韵 国家名城从7200年前熠熠生辉的新乐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重镇;从秦始皇时代的辽东郡,到清朝发源地、两代帝王都。在东北腹地、沈水之滨,坐落着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新中国工业摇篮、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新时代的沈阳,满怀“共和国长子”的赤诚担当,在东北振兴的潮涌中储能蓄势、在培育新动能的实践中焕活新生,加快建设“国家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积淀了雄厚的产业、科技和人才基础,正抢抓新一轮开放发展重大机遇,向国际中心城市加速迈进。(一)区域中心城市沈阳是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节点,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中心,通往东北亚、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纽带。 沈阳是东北地区第一大航空港、国内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高等级的高速公路网。249条航线与国内外121个城市通航;同世界188各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往来;与15个国家的20座城市互为友好城市;8家驻沈总领事馆;10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沈累计投资了173个项目。(二)中国工业重镇沈阳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工业门类达165个。汽车产业、机器人、航空、IC装备、特高压、中高档数控车床等产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在天宫空间实验室、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神州系列飞船、辽宁号航空母舰、C919大飞机等国家重大工程的背后,都有“沈阳制造”的身影。(三)创新创业之都沈阳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共42个;独立研发机构107所;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886个;高技能人才储备数量约达70万人。(四)工匠辈出之地沈阳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是一座工匠辈出的光荣城市。高等院校47所,在校生40万,每年毕业生12万人;中等职业院校112所,在校生10万人,每年毕业生3万人;技能人才66.5万人,高级工以上达到27%。(五)乐活魅力之城沈阳城内,盛京大剧院、辽宁大剧院等数十个大型剧场常年上演海内外组团呈现的歌剧、戏剧等视听盛宴。辽宁篮球、辽宁足球、沈阳马拉松等品牌运动项目和冰雪运动、水上运动、民俗运动(龙舟赛)、地方性体育赛事在沈阳异常繁盛,释放运动激情,尽显城市活力。二、产业雄厚 蓄势勃发沈阳产业基础雄厚,面对新时代振兴发展需求,围绕做好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三篇大文章”,梳理“5+3+7+5”共20个产业链,重点通过数字赋能、技术驱动,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同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上发力,在网络信息安全、5G基础设施及应用、人工智能、智能终端制造、智能传感器等5个方向上实现重点突破。(一)“老字号”产业沈阳是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国家重要老工业基地,“老字号”产业基础雄厚、地位重要、作用突出,在保障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不可替代。将重点推进汽车及零部件、通用机械装备、石化重矿轨道交通及专用装备、机床及功能部件、电力装备产业链发展,提升“老字号”智能化水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二)“原字号”产业沈阳“原字号”产业主要包括冶金建材、石油化工和农产品深加工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64户,202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96.5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为22.3%。将着眼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导向,不断推进“原字号”产业结构向精深加工方向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为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增添原动力。(三)“新字号”产业“新字号”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方向,重点推进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航空、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机器人、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字号”产业发展,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深化场景应用,持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促进产业数字化向纵深发展,培育壮大“新字号”产业集群,为将沈阳打造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中心增添新动能。(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焦“老原新”产业需求,重点在网络信息安全、5G基础设施及应用、人工智能、智能终端制造、智能传感器等5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实现突破,突出抓好技术创新、区域布局和集群集聚式发展,加快培育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全面增强为“老、原、新”产业赋能的造血能力、补血能力、输血能力,为建设数字沈阳智造强市提供有力支撑。三、投资热土 诚挚邀约(一)允诚以平台沈阳有2个国家经济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个国家级园区、1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推行“开发区+主题园区”“管委会+平台公司”模式,明晰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推动各类产业项目集聚。(二)积诚以禀赋挖潜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配套条件,突出产业特色、延伸产业链条、涵养产业生态,打造独具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三)推诚以政策用足用好自贸区、综保区、中德园、京沈合作、辽苏合作、沈阳经济区、军民融合等改革创新和先行先试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在土地政策、投资政策、吸引外资政策、科技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让企业最大程度享受政策“红利”。1629965441047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崔舒飞环球时报1629965441047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f3caae6d515a6fd3d522a653b23e1cd0u5.jpg{"email":"cuishufei@huanqiu.com","name":"崔舒飞"}
一、清风满韵 国家名城从7200年前熠熠生辉的新乐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重镇;从秦始皇时代的辽东郡,到清朝发源地、两代帝王都。在东北腹地、沈水之滨,坐落着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新中国工业摇篮、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新时代的沈阳,满怀“共和国长子”的赤诚担当,在东北振兴的潮涌中储能蓄势、在培育新动能的实践中焕活新生,加快建设“国家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积淀了雄厚的产业、科技和人才基础,正抢抓新一轮开放发展重大机遇,向国际中心城市加速迈进。(一)区域中心城市沈阳是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节点,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中心,通往东北亚、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纽带。 沈阳是东北地区第一大航空港、国内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高等级的高速公路网。249条航线与国内外121个城市通航;同世界188各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往来;与15个国家的20座城市互为友好城市;8家驻沈总领事馆;10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沈累计投资了173个项目。(二)中国工业重镇沈阳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工业门类达165个。汽车产业、机器人、航空、IC装备、特高压、中高档数控车床等产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在天宫空间实验室、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神州系列飞船、辽宁号航空母舰、C919大飞机等国家重大工程的背后,都有“沈阳制造”的身影。(三)创新创业之都沈阳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共42个;独立研发机构107所;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886个;高技能人才储备数量约达70万人。(四)工匠辈出之地沈阳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是一座工匠辈出的光荣城市。高等院校47所,在校生40万,每年毕业生12万人;中等职业院校112所,在校生10万人,每年毕业生3万人;技能人才66.5万人,高级工以上达到27%。(五)乐活魅力之城沈阳城内,盛京大剧院、辽宁大剧院等数十个大型剧场常年上演海内外组团呈现的歌剧、戏剧等视听盛宴。辽宁篮球、辽宁足球、沈阳马拉松等品牌运动项目和冰雪运动、水上运动、民俗运动(龙舟赛)、地方性体育赛事在沈阳异常繁盛,释放运动激情,尽显城市活力。二、产业雄厚 蓄势勃发沈阳产业基础雄厚,面对新时代振兴发展需求,围绕做好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三篇大文章”,梳理“5+3+7+5”共20个产业链,重点通过数字赋能、技术驱动,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同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上发力,在网络信息安全、5G基础设施及应用、人工智能、智能终端制造、智能传感器等5个方向上实现重点突破。(一)“老字号”产业沈阳是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国家重要老工业基地,“老字号”产业基础雄厚、地位重要、作用突出,在保障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不可替代。将重点推进汽车及零部件、通用机械装备、石化重矿轨道交通及专用装备、机床及功能部件、电力装备产业链发展,提升“老字号”智能化水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二)“原字号”产业沈阳“原字号”产业主要包括冶金建材、石油化工和农产品深加工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64户,202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96.5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为22.3%。将着眼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导向,不断推进“原字号”产业结构向精深加工方向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为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增添原动力。(三)“新字号”产业“新字号”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方向,重点推进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航空、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机器人、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字号”产业发展,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深化场景应用,持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促进产业数字化向纵深发展,培育壮大“新字号”产业集群,为将沈阳打造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中心增添新动能。(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焦“老原新”产业需求,重点在网络信息安全、5G基础设施及应用、人工智能、智能终端制造、智能传感器等5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实现突破,突出抓好技术创新、区域布局和集群集聚式发展,加快培育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全面增强为“老、原、新”产业赋能的造血能力、补血能力、输血能力,为建设数字沈阳智造强市提供有力支撑。三、投资热土 诚挚邀约(一)允诚以平台沈阳有2个国家经济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个国家级园区、1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推行“开发区+主题园区”“管委会+平台公司”模式,明晰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推动各类产业项目集聚。(二)积诚以禀赋挖潜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配套条件,突出产业特色、延伸产业链条、涵养产业生态,打造独具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三)推诚以政策用足用好自贸区、综保区、中德园、京沈合作、辽苏合作、沈阳经济区、军民融合等改革创新和先行先试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在土地政策、投资政策、吸引外资政策、科技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让企业最大程度享受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