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I4sFSSRLD china.huanqiu.comarticle坚定不移抓改革 突出特色谋发展——兰州新区全力打造“管理效率最高、服务水平最优、运营成本最低”现代化新区/e3pmh1nnq/e3pn60p0i(2021年5月)近年来,兰州新区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头号工程”,充分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牢牢树立“一切模式都可以探索、一切机制都可以建立、一切改革都可以借鉴”的理念,勇于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着力打造“管理效率最高、服务水平最优、运营成本最低”现代化新区。获评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2020年十大最具投资吸引力新区”,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政务服务“好差评”“区域评估”等改革举措在甘肃省复制推广,2017年至2020年新区GDP增速连续四年领跑国家级新区。今年一季度,兰州新区GDP增速同比增长20.2%,实现了经济总量和增速快速持续提升。一、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规范监管,大幅压缩企业开办时限出台《兰州新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注册登记便利化改革若干措施》,推行“证照分离”“容缺登记”“自主办理”“一照多址”“工位注册”登记、住所登记承诺制、涉企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等十项机制,实现营业执照注册、银行开户、印章刻制、社保登记、税务登记等7事项全流程1日办结,推行营业执照自助打印,企业开办时限大幅压缩。推行“双随机一公开”、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告知承诺+事中事后监管”等常态化监管模式。不断完善首次轻微违法行为免于行政处罚的“包容审慎”监管方式,建立“容错”机制,对一般性轻微违法行为跟踪整改、不予处罚。二、实施企业投资改革,审批提速,助推项目快速落地建设深入推进企业投资项目“蓝图管控 +容缺受理+区域评估+代办服务”承诺制3.0改革,在甘肃省首推“一张蓝图”“项目生成”系统,取消修详规审查,缩小施工图范围,企业在取得用地规划和总平面图后,拿地即可开工,项目审批实现30日内办结,项目落地周期平均缩短1/5,节约制度性成本300万元以上。推行重大项目全过程咨询服务,从投资决策咨询到竣工验收,再到项目后评价等工程建设全过程咨询服务,压缩项目审批时限60天以上。推行市政报装“一件事”,将工程建设项目水电气暖等管网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审批、联合验收,审批时限由原来90个工作日压缩至30个工作日内。开展“多规合一、多审合一、多测合一”改革,推行项目申报“一张表单”,项目竣工“联合验收”,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从策划生成到项目储备,再到四个阶段审批全程网上流转办理,切实提升企业申办项目便利化,有效提振企业快速投产信心。三、破解数据对接瓶颈,信息共享,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依托智慧城市政务一体化服务平台,加快推动部门间数据对接、信息共享、协同办公,着力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建立企业云档案,推行电子证照、电子文件、电子印章等应用,实现审批“无纸化”。目前共归集8.6万个电子证照、30万个电子文件信息。打造政务服务“指尖办”品牌,实现与驻区企业生产、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保障、不动产登记、公积金、医疗教育等48个领域92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手机申办。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企业群众对政务服务人员办事效率及态度进行“好评”“差评”打分,评分结果作为政务服务人员进行评先选优、选拔任用、职称晋升、奖励表彰的重要参考依据。政务服务推行365天不打烊、24小时不打烊、审批不打烊,事项办理推行“1+X”帮办代办机制,彻底解决企业群众不会网上申报、找不到事项、信息化设备不会用的难题,企业认可度和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四、创新招商引商方式,兑现政策,提振企业投资信心牢固树立“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建立健全招商资源网络体系,大力营造“流程优、体制顺、机制活、效率高”的招商引资新环境。全面实施“四个一”(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包抓责任制,实行代办服务,为项目提供无偿的“一条龙”“保姆式”服务。健全“招真商、扶实商、奖优商”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体系,推行“不来即享”服务机制,及时兑现向投资主体依法依规做出的政策承诺,认真履行在招商引资活动中与投资主体依法签订的各类合同约定事项,确保各类优惠政策兑现不空转,累计兑现各类资金70.1亿元。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行“标准地”出让、弹性出让、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实行片区地价基础上的分功能、分用途差异化供地价格,优惠幅度全国领先;大数据电价0.28元/度、大工业电价0.35元/度等政策出台,优惠幅度全国领先;全面减低企业水、电、气、暖、运、住、用工、创新、社保、税费等生产经营成本,累计减税降费23.88亿元,企业市场主体年均增速达20%以上,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五、坚持项目带动引领,精准定位,大力优化产业集群效应紧盯“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定位,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围绕“延链、强链、补链”,着力打造化工新材料、医药原料药及中间体、农药原药及中间体、化学助剂试剂、化学品研发及孵化等化工产业集群。建设先进铝制造业中心和电镀、稀土、粉末冶金等有色金属深加工产集群。建设服务西北、连接“一带一路”的区域性产品商贸中心、国家国际货运班列编组站、兰州国家铁路一级物流基地和中欧国际班列进口商品回程班列集散中心的商贸物流产业集群。打造飞机零部件、石油钻采装备、数控机床专用设备、现代农业装备、电工电气装备、特种水泵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新建废旧车辆、设备、电器电子等回收利用产业集群。优化大数据、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文化旅游、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大力引培产业项目,加快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高端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产业投资年均增长50%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为西北地区乃至西南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经验做法。六、加快创新驱动发展,赋能赋智,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坚持围绕主导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技术创新、要素创新,促进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协同融合发展。新建和盛堂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20个,引进甘肃省同位素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4个,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户,有研发活动规上企业比重达到48%。兰石集团高端能源装备专业化众创空间获批甘肃首家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新研发科技成果140项,转化率31.4%,转化产值180亿元。全国首个千吨级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开车运行并通过科技成果鉴定。“专精特新”化工科技产业园打造军民融合高端化学品“产、学、研、用”一体化示范区和出口基地,引进 60 个填补国内空白、58个替代进口、116个出口外销产品。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有研发活动规上企业比重达48%。人才支撑作用凸显,大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累计引进博(硕)士人才290多名,教授级人才300多名,科技领域领军人25名。先后与10多名院士、57多个创新团队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185项,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8项。七、抢抓政策优势机遇,学习先进,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充分把握中央和国家部委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出台机遇,有效放大财政金融联动效应,发挥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兰白科技改革创新试验区等“金字招牌”带动作用,积极推动省政府《兰州新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支持兰州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落地见效,创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政策机制,建立风险补偿、创新奖励、人才吸引等扶持政策,持续强化绿色产业发展。认真学习推广先进典型经验,集成放大自由贸易试验区域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区效应,着力打造国家向西开放重要战略平台,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外向型经济树立新标杆、提供新示范。兰州新区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和开办时间分别是国务院目标的1/4、1/5,前期费用下降70%,生产经营成本降幅20%;市场主体从建设之初不足1000户,到现在的2.5万多户。 《兰州新区绿色项目认证及评级办法(试行)》《兰州新区绿色企业认证及评级办法(试行)》发布,兰州新区西部绿色认证中心揭牌。目前,兰州新区实现绿色贷款余额125亿元,筛选入库绿色项目169个,挂牌成立绿色金融专营机构5家,设立总规模30亿元的绿色发展基金、“绿金通”平台注册企业数、融资额均创新高。在近期发布的《甘肃省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意见第三方评估报告》中,兰州新区以92.76分位居全省第一,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影响力持续提升,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紧密合作,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最大机遇,深度融入国际贸易新通道,全力推进向西开放,依托综合保税区、国际航空口岸、铁路口岸“一区一港一口岸”等开放平台,中欧班列、木材分拨中心、粮食口岸常态化运营,有色金属交割库、汽车分拨、保税仓储、金融仓储等专业物流园运营,汽车、肉类、棉纱等进口业务不断扩大,“新区造”钻机、铜材、线缆、板材、中成药等产品远销28个国家。今年一季度,跨境电商企业进出口额增长240%,铁路口岸货运量81.05万吨,同比增长5%,全国首批获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为打造面向中西亚、南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物流集散枢纽和多式联运中心奠定坚实基础。九、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惠及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市建管(监管)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200平方公里核心规划范围内基础设施全面配套,绿地率35%、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成商业综合体51个,商圈入驻率达到70%以上。租购并举、多元供给住房保障体系基本构建,房价稳定在合理区间。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速,核心区5G网络实现全覆盖。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创新开展兰白都市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积板推进兰州—新区—白银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示范区建设,打造“陇中河套平原”重大工程。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小学幼儿园学位数增加3倍、学生人数增加2倍。争创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成院校7所、在建5所,现入驻师生7.5万人。启动陇东南灾后重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积极承接其他类型移民搬迁,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快、融入好、能发展、早致富”,打造全省灾后重建易地安置和生态移民主要承载地。“健康新区”加快建设,各大社区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了城乡居民15分钟就医圈、应急圈,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全面提升新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下一步,兰州新区紧盯“极、地、台、区”四大战略定位,抢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兰西城市群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机遇,用足用好支持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等利好政策,深化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推进产业聚集、城乡建设、生态修复一体融合,把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工作持续推向深入,奋力将兰州新区打造成西北地区乃至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新样板。1622083670066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崔舒飞环球时报162208367006611[]{"email":"cuishufei@huanqiu.com","name":"崔舒飞"}
(2021年5月)近年来,兰州新区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头号工程”,充分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牢牢树立“一切模式都可以探索、一切机制都可以建立、一切改革都可以借鉴”的理念,勇于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着力打造“管理效率最高、服务水平最优、运营成本最低”现代化新区。获评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2020年十大最具投资吸引力新区”,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政务服务“好差评”“区域评估”等改革举措在甘肃省复制推广,2017年至2020年新区GDP增速连续四年领跑国家级新区。今年一季度,兰州新区GDP增速同比增长20.2%,实现了经济总量和增速快速持续提升。一、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规范监管,大幅压缩企业开办时限出台《兰州新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注册登记便利化改革若干措施》,推行“证照分离”“容缺登记”“自主办理”“一照多址”“工位注册”登记、住所登记承诺制、涉企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等十项机制,实现营业执照注册、银行开户、印章刻制、社保登记、税务登记等7事项全流程1日办结,推行营业执照自助打印,企业开办时限大幅压缩。推行“双随机一公开”、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告知承诺+事中事后监管”等常态化监管模式。不断完善首次轻微违法行为免于行政处罚的“包容审慎”监管方式,建立“容错”机制,对一般性轻微违法行为跟踪整改、不予处罚。二、实施企业投资改革,审批提速,助推项目快速落地建设深入推进企业投资项目“蓝图管控 +容缺受理+区域评估+代办服务”承诺制3.0改革,在甘肃省首推“一张蓝图”“项目生成”系统,取消修详规审查,缩小施工图范围,企业在取得用地规划和总平面图后,拿地即可开工,项目审批实现30日内办结,项目落地周期平均缩短1/5,节约制度性成本300万元以上。推行重大项目全过程咨询服务,从投资决策咨询到竣工验收,再到项目后评价等工程建设全过程咨询服务,压缩项目审批时限60天以上。推行市政报装“一件事”,将工程建设项目水电气暖等管网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审批、联合验收,审批时限由原来90个工作日压缩至30个工作日内。开展“多规合一、多审合一、多测合一”改革,推行项目申报“一张表单”,项目竣工“联合验收”,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从策划生成到项目储备,再到四个阶段审批全程网上流转办理,切实提升企业申办项目便利化,有效提振企业快速投产信心。三、破解数据对接瓶颈,信息共享,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依托智慧城市政务一体化服务平台,加快推动部门间数据对接、信息共享、协同办公,着力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建立企业云档案,推行电子证照、电子文件、电子印章等应用,实现审批“无纸化”。目前共归集8.6万个电子证照、30万个电子文件信息。打造政务服务“指尖办”品牌,实现与驻区企业生产、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保障、不动产登记、公积金、医疗教育等48个领域92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手机申办。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企业群众对政务服务人员办事效率及态度进行“好评”“差评”打分,评分结果作为政务服务人员进行评先选优、选拔任用、职称晋升、奖励表彰的重要参考依据。政务服务推行365天不打烊、24小时不打烊、审批不打烊,事项办理推行“1+X”帮办代办机制,彻底解决企业群众不会网上申报、找不到事项、信息化设备不会用的难题,企业认可度和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四、创新招商引商方式,兑现政策,提振企业投资信心牢固树立“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建立健全招商资源网络体系,大力营造“流程优、体制顺、机制活、效率高”的招商引资新环境。全面实施“四个一”(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包抓责任制,实行代办服务,为项目提供无偿的“一条龙”“保姆式”服务。健全“招真商、扶实商、奖优商”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体系,推行“不来即享”服务机制,及时兑现向投资主体依法依规做出的政策承诺,认真履行在招商引资活动中与投资主体依法签订的各类合同约定事项,确保各类优惠政策兑现不空转,累计兑现各类资金70.1亿元。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行“标准地”出让、弹性出让、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实行片区地价基础上的分功能、分用途差异化供地价格,优惠幅度全国领先;大数据电价0.28元/度、大工业电价0.35元/度等政策出台,优惠幅度全国领先;全面减低企业水、电、气、暖、运、住、用工、创新、社保、税费等生产经营成本,累计减税降费23.88亿元,企业市场主体年均增速达20%以上,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五、坚持项目带动引领,精准定位,大力优化产业集群效应紧盯“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定位,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围绕“延链、强链、补链”,着力打造化工新材料、医药原料药及中间体、农药原药及中间体、化学助剂试剂、化学品研发及孵化等化工产业集群。建设先进铝制造业中心和电镀、稀土、粉末冶金等有色金属深加工产集群。建设服务西北、连接“一带一路”的区域性产品商贸中心、国家国际货运班列编组站、兰州国家铁路一级物流基地和中欧国际班列进口商品回程班列集散中心的商贸物流产业集群。打造飞机零部件、石油钻采装备、数控机床专用设备、现代农业装备、电工电气装备、特种水泵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新建废旧车辆、设备、电器电子等回收利用产业集群。优化大数据、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文化旅游、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大力引培产业项目,加快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高端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产业投资年均增长50%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为西北地区乃至西南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经验做法。六、加快创新驱动发展,赋能赋智,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坚持围绕主导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技术创新、要素创新,促进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协同融合发展。新建和盛堂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20个,引进甘肃省同位素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4个,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户,有研发活动规上企业比重达到48%。兰石集团高端能源装备专业化众创空间获批甘肃首家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新研发科技成果140项,转化率31.4%,转化产值180亿元。全国首个千吨级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开车运行并通过科技成果鉴定。“专精特新”化工科技产业园打造军民融合高端化学品“产、学、研、用”一体化示范区和出口基地,引进 60 个填补国内空白、58个替代进口、116个出口外销产品。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有研发活动规上企业比重达48%。人才支撑作用凸显,大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累计引进博(硕)士人才290多名,教授级人才300多名,科技领域领军人25名。先后与10多名院士、57多个创新团队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185项,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8项。七、抢抓政策优势机遇,学习先进,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充分把握中央和国家部委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出台机遇,有效放大财政金融联动效应,发挥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兰白科技改革创新试验区等“金字招牌”带动作用,积极推动省政府《兰州新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支持兰州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落地见效,创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政策机制,建立风险补偿、创新奖励、人才吸引等扶持政策,持续强化绿色产业发展。认真学习推广先进典型经验,集成放大自由贸易试验区域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区效应,着力打造国家向西开放重要战略平台,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外向型经济树立新标杆、提供新示范。兰州新区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和开办时间分别是国务院目标的1/4、1/5,前期费用下降70%,生产经营成本降幅20%;市场主体从建设之初不足1000户,到现在的2.5万多户。 《兰州新区绿色项目认证及评级办法(试行)》《兰州新区绿色企业认证及评级办法(试行)》发布,兰州新区西部绿色认证中心揭牌。目前,兰州新区实现绿色贷款余额125亿元,筛选入库绿色项目169个,挂牌成立绿色金融专营机构5家,设立总规模30亿元的绿色发展基金、“绿金通”平台注册企业数、融资额均创新高。在近期发布的《甘肃省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意见第三方评估报告》中,兰州新区以92.76分位居全省第一,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影响力持续提升,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紧密合作,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最大机遇,深度融入国际贸易新通道,全力推进向西开放,依托综合保税区、国际航空口岸、铁路口岸“一区一港一口岸”等开放平台,中欧班列、木材分拨中心、粮食口岸常态化运营,有色金属交割库、汽车分拨、保税仓储、金融仓储等专业物流园运营,汽车、肉类、棉纱等进口业务不断扩大,“新区造”钻机、铜材、线缆、板材、中成药等产品远销28个国家。今年一季度,跨境电商企业进出口额增长240%,铁路口岸货运量81.05万吨,同比增长5%,全国首批获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为打造面向中西亚、南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物流集散枢纽和多式联运中心奠定坚实基础。九、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惠及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市建管(监管)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200平方公里核心规划范围内基础设施全面配套,绿地率35%、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成商业综合体51个,商圈入驻率达到70%以上。租购并举、多元供给住房保障体系基本构建,房价稳定在合理区间。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速,核心区5G网络实现全覆盖。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创新开展兰白都市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积板推进兰州—新区—白银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示范区建设,打造“陇中河套平原”重大工程。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小学幼儿园学位数增加3倍、学生人数增加2倍。争创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成院校7所、在建5所,现入驻师生7.5万人。启动陇东南灾后重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积极承接其他类型移民搬迁,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快、融入好、能发展、早致富”,打造全省灾后重建易地安置和生态移民主要承载地。“健康新区”加快建设,各大社区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了城乡居民15分钟就医圈、应急圈,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全面提升新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下一步,兰州新区紧盯“极、地、台、区”四大战略定位,抢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兰西城市群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机遇,用足用好支持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等利好政策,深化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推进产业聚集、城乡建设、生态修复一体融合,把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工作持续推向深入,奋力将兰州新区打造成西北地区乃至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