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HDhKF7hEk china.huanqiu.comarticle江阴临港开发区:打造一流国际化营商环境的“临港样本”/e3pmh1nnq/e3pn60p0i临港经济开发区位于“中国工业百强县”之首的江阴市,经济总量雄踞江苏省省级开发区“九连冠”,是“全国十佳最具营商价值园区”“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十佳产业园区”。高端产业在此集聚,5个千亿级和2个五百亿级现代产业集群比较优势持续显现,目前拥有入库税金超亿元企业13家,中国各类500强企业23家,双良集团两度荣获“中国工业大奖”,远景集团被评为“全球最聪明公司”,千亿级远景智慧能源产业园加快建设,泰富医疗总部、安姆科亚太总部等10余家跨国总部落户临港。澎湃创新在此涌流,“211”“全国双一流”高校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建成投运,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麻省理工江阴创新中心等创新机构相继入驻,工信部重点项目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一期竣工,蓝皮书面向全球发布。优质平台在此交汇,江阴港融入上海自由港进程加快,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建立了通航联系;国家级平台江阴综保区封关运作,一般纳税人试点、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药品进口江阴港口岸获批。舒心服务在此相伴,“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创新实施产业链“链长制”、项目专员制,设立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常态化实现“签约即挂牌、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近年来,江阴临港开发区积极抢抓江阴市成为江苏乃至唯一县级集成改革试点机遇,在一体化、市场化、集成化改革上持续发力,疏痛点、解难点、革弊点,以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沉底到边的基层治理体系、精准有力的项目要素保障体系,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临港样本”。2020年,全区完成工商开票销售538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17亿元、地区生产总值850亿元,目前辖区集聚1.86万家企业,其中年开票销售超100亿元企业10家、入库税金超亿元企业13家,23家企业入围中国各类企业500强,远景集团被评为“全球最聪明公司”,双良集团有限公司两度荣获“中国工业大奖”,双良集团、远景能源上榜全国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30强。临港开发区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均位列江苏省省级开发区第1位,获得了“全国十佳最具营商价值园区”、“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十佳产业园区”等荣誉称号。围绕营商环境建设,主要在四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要素资源上突出一体整合、激发活力。临港开发区成立15年来,第一个十年间主要是围绕“以港兴城、以城促港、港城产互动”的发展战略,完成了“亿吨大港、百万标箱”的历史使命。2016年8月以来,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时代坐标,针对辖区存在的资源碎片化、项目散乱化、产业同质化、园区拼盘化、基础薄弱化等不足,提出了“打造竞争力一流的国际化开放园区”总目标,开启了“二次创业”新征程。在顶层设计上,确立了“区块链群”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区”,即把全域220平方公里作为一个片区来谋划、开发和管理,突出“芙蓉大道以南生态区、过江通道以西生产区、河豚路以东生活区”的总体定位,“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块”,即坚持“一镇街一特色”,夏港街园作为桥头堡,着力打造港口保税小镇;申港街园是核心区,重点打造风光小镇和科教小镇;利港街园是产业重镇,积极建设智能制造小镇;璜土镇园作为西大门,全面建设葡萄风情小镇。“链”,即以产业链、交通链、生态链、服务链、文化链贯穿“一体三区”、“一区四块”。产业链上,围绕风电、光伏、节能装备、智慧能源、船舶装备、工程机械、食品加工、化纤纺织、新能源电池等10条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交通链上,完善“六横十六纵”道路架构,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加快实现“15分钟上高速”“20分钟上高铁”;生态链上,依托主干道路、西横河和长江保护带以及6条主要入江河道、2条过江通道的生态隔离带,把开发区联系成4+2、6+2的有机整体,形成48个生态网格,推动污水管网的全区域连通贯通;服务链上,突出区镇街园村(社区),夯实“1+4+N”的服务网格,办好民生实事,优化公共服务;文化链上,充分挖掘吴文化、夏港冰心爱心文化、延陵季子文化、孝子文化、江阴源头文化、西石桥抗战文化、璜土高城墩文化等资源,放大名人名村名企效应,融合大学特色文化,让临港发展更富魅力、更具灵魂、更有品位。“群”,打造智慧能源、中信事业、节能环保及光催化、保税小镇及加工贸易、现代物流等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工程机械、高端包装新材料等2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建设1个科创中心——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形成“5+2+1”的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二、硬件环境上突出机制创新、补齐功能。在机制补齐方面主要是补短板、强弱项、优功能,打造一流的国际化环境。一是补上资源碎片短板。成立土地储备机构,通过厂房回购、土地复垦、司法拍卖、“腾笼换鸟”等途径,盘活要素资源,打通用地瓶颈,累计腾拓和盘活土地5000多亩。二是补上基础设施短板。引进光大水务战略投资者,对污水管网实行一体化整合改革,扎实推进无废园区建设,彻底打破各自为政的“碎片化”现象,实现辖区“九通一平”和污水管网的互通连通。三是补上生态建设短板。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直面环保督察、“263行动”、“散乱污”企业整治,一仗接着一仗打,环境信访从“高频”到“低频”、化工园区从“限批”到“解禁”、“散乱污”企业从铺天盖地到无处遁形、沿江区域从私搭乱建到控管有序、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从碎片化到一体化,累计关停整顿治理“小散乱污”企业超过1500家,成功实现了生态突围,取得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压倒性胜利。四是补上国际化短板。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临港科创学校等一批高水平国际化教育资源的引进、无锡最大规模外资亿元临港泰富国际医院的落地、江阴综保区的封关运营、罗森和迪卡侬等国际商业项目的投运、江阴港的功能提升,以及泰富医疗总部、泰富新能源总部、安姆科亚太总部、远景全球总部、罗森华东总部、大昌行华东总部等总部经济项目的落地,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国际化的水平和能级,同时为临港经济、产业、人才的国际化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空间。三、审批服务上突出全链全速、利企便民。一是注重企业化改革。成立江阴临港产业招商发展有限公司,将原先分散的招商人员通过双向选择组建出一支“熟悉外语、精通产业、掌握政策、善于攻关、乐于奉献”的高素质、专业化招商队伍,通过面向社会招聘招商项目总监和项目助理、公推竞岗选聘招商部长、实施招商全员个人积分制等途径,完善了全区“一盘棋”招商体系,激发了招商活力。五年来累计竣工投产超亿元重大项目137个,总投资532亿元;签约超亿元重大项目315个;目前有开工及在建项目48个,总投资535亿元;在批拟建项目47个,总投资497亿元。重大项目数量、规模和储备为历史最好水平。二是注重市场化改革。实施公共资源交易制度改革,推行最低价中标和保证金制度,政府工程总中标额比标底价下降了30%左右。抓好城投公司的成立和运作,大力引进各类资金、技术和资源,运用市场化、专业化力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运营质量。在医院、学校、污水处理、养老事业、港口事务服务等领域大力推行特许经营、公建民营、购买服务、服务外包、转制出让,累计节约政府性公共开支超30亿元。三是注重集成化改革。借势江阴集成改革,全面承接江阴市赋予的市(县)级行政审批权限和公共服务事项管理权限163项,承接无锡市赋予的市级经济管理权限187项(直接审批136项、分支机构审批24项、直报事项27项)。按照“企业事务审批相对集中办理,便民服务事项下放镇街”的便民利企改革总体要求,在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市场准入、投资备案、项目建设、安监、环保、税务等企业服务窗口,在四个镇街道政务服务中心设立负责人社、市民卡、民政、个体工商等便民审批业务的综合窗口,并将相关便民业务延伸到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出台《临港经济开发区重点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施细则》,成立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服务专班,开设“绿色通道”专窗,创新推行“容缺预审”实现审批事项的承诺时限比法定时限提速50%,实际办结时限比承诺时限再提速20%以上,实现“拿地即开工”“报建即开工”的新常态。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了产业链链长、项目审批专员、重大项目智能管家、“一网通办”等新模式。同时建立诚信企业库和黑名单制度,实施信用积分考核管理,规范化、智能化、电子化建设持续加强。四、暖心帮扶上突出精准施策、落实落地。临港开发区全面喊响一切为了项目干、一切服从项目快、一切围绕项目转,尤其是面对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始终坚持为政府加码、为企业减负,第一时间落实“六保”“六稳”,组织开展“六帮六促”活动,以优质的服务与企业共克时艰、共渡难关。一是聚焦暖企抓服务。广泛开展服务企业帮困年活动,深化领导挂钩服务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制度,建立项目专员机制,健全项目推进交办会办、全程跟踪机制。强化政银企阳光联盟建设,与江阴农商银行开展“党建引领政银合作,金融助企护航发展”活动,两年内新增贷款50亿元、帮扶中小微企业1000家;与农商行建立补偿资金池,帮助中小企业化解融资贷款、出口信保等难题。尤其是疫情期间,疫情期间,开发区成立4个复工复产指导组,镇街园分片包企、分类指导,选派100名机关干部深入企业一线,现场帮助企业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在推进企业医学观察点建设、跟踪记录信息、调配物资需求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援;鼓励外地员工返厂复工,对隔离观察场所的外来员工按每人5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补贴,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实施房屋租金减免措施,惠及企业和个体租户435家,累计减免房租644万元,辖区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在全市率先达到100%。二是聚焦政策抓落地。在执行国家和省市一系列暖企政策的基础上“做加法”,提前兑现产业强区政策,根据自身产业特点出台支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支持企业利用海外资源平台,企业进口防疫物资投保的进口预付款保险,给予保费100%补助,加大出口信保保费支持,稳住外贸基本盘面。鼓励企业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加快罗森、海外购、大昌行汽车租赁、大昌行食品基地等消费性平台建设,实现增量补缺。三是依托平台优环境。依托江阴综保区平台,优化保税物流、跨境电商、加工制造等公共服务,在无锡范围内实现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首单、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业务首单,在江苏省内首家全面启用金关二期系统,成功落地江苏省跨境电商特殊区域出口首单业务,在全国范围内首个解决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问题,药品进口江阴港口岸获国务院批准,江阴苏南国际集装箱码头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获海关总署批准。依托江阴港,推出“陆改水”方案,针对电煤等重要民生物资运输船制定了“优先安检、优先审批、优先通航、优先锚泊、优先出港”的“惠五条”,使企业充分享受江阴港进出便利;持续优化航班航线,江阴港目前装箱班轮航线达到51条,航班密度每周118班,构建了江海联运、水水中转、水陆换装的全方位、立体型集疏运网络体系。依托长江港口综合物流园区(江阴国家软件园),打造科技孵化器、产业加速器、金融助推器,建成江阴市首个经济总量超千亿元的特色园区,并获评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62199437468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崔舒飞环球时报1621994374682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71888b210513e602cb8909483a3288bcu5.jpg{"email":"cuishufei@huanqiu.com","name":"崔舒飞"}
临港经济开发区位于“中国工业百强县”之首的江阴市,经济总量雄踞江苏省省级开发区“九连冠”,是“全国十佳最具营商价值园区”“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十佳产业园区”。高端产业在此集聚,5个千亿级和2个五百亿级现代产业集群比较优势持续显现,目前拥有入库税金超亿元企业13家,中国各类500强企业23家,双良集团两度荣获“中国工业大奖”,远景集团被评为“全球最聪明公司”,千亿级远景智慧能源产业园加快建设,泰富医疗总部、安姆科亚太总部等10余家跨国总部落户临港。澎湃创新在此涌流,“211”“全国双一流”高校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建成投运,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麻省理工江阴创新中心等创新机构相继入驻,工信部重点项目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一期竣工,蓝皮书面向全球发布。优质平台在此交汇,江阴港融入上海自由港进程加快,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建立了通航联系;国家级平台江阴综保区封关运作,一般纳税人试点、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药品进口江阴港口岸获批。舒心服务在此相伴,“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创新实施产业链“链长制”、项目专员制,设立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常态化实现“签约即挂牌、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近年来,江阴临港开发区积极抢抓江阴市成为江苏乃至唯一县级集成改革试点机遇,在一体化、市场化、集成化改革上持续发力,疏痛点、解难点、革弊点,以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沉底到边的基层治理体系、精准有力的项目要素保障体系,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临港样本”。2020年,全区完成工商开票销售538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17亿元、地区生产总值850亿元,目前辖区集聚1.86万家企业,其中年开票销售超100亿元企业10家、入库税金超亿元企业13家,23家企业入围中国各类企业500强,远景集团被评为“全球最聪明公司”,双良集团有限公司两度荣获“中国工业大奖”,双良集团、远景能源上榜全国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30强。临港开发区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均位列江苏省省级开发区第1位,获得了“全国十佳最具营商价值园区”、“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十佳产业园区”等荣誉称号。围绕营商环境建设,主要在四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要素资源上突出一体整合、激发活力。临港开发区成立15年来,第一个十年间主要是围绕“以港兴城、以城促港、港城产互动”的发展战略,完成了“亿吨大港、百万标箱”的历史使命。2016年8月以来,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时代坐标,针对辖区存在的资源碎片化、项目散乱化、产业同质化、园区拼盘化、基础薄弱化等不足,提出了“打造竞争力一流的国际化开放园区”总目标,开启了“二次创业”新征程。在顶层设计上,确立了“区块链群”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区”,即把全域220平方公里作为一个片区来谋划、开发和管理,突出“芙蓉大道以南生态区、过江通道以西生产区、河豚路以东生活区”的总体定位,“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块”,即坚持“一镇街一特色”,夏港街园作为桥头堡,着力打造港口保税小镇;申港街园是核心区,重点打造风光小镇和科教小镇;利港街园是产业重镇,积极建设智能制造小镇;璜土镇园作为西大门,全面建设葡萄风情小镇。“链”,即以产业链、交通链、生态链、服务链、文化链贯穿“一体三区”、“一区四块”。产业链上,围绕风电、光伏、节能装备、智慧能源、船舶装备、工程机械、食品加工、化纤纺织、新能源电池等10条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交通链上,完善“六横十六纵”道路架构,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加快实现“15分钟上高速”“20分钟上高铁”;生态链上,依托主干道路、西横河和长江保护带以及6条主要入江河道、2条过江通道的生态隔离带,把开发区联系成4+2、6+2的有机整体,形成48个生态网格,推动污水管网的全区域连通贯通;服务链上,突出区镇街园村(社区),夯实“1+4+N”的服务网格,办好民生实事,优化公共服务;文化链上,充分挖掘吴文化、夏港冰心爱心文化、延陵季子文化、孝子文化、江阴源头文化、西石桥抗战文化、璜土高城墩文化等资源,放大名人名村名企效应,融合大学特色文化,让临港发展更富魅力、更具灵魂、更有品位。“群”,打造智慧能源、中信事业、节能环保及光催化、保税小镇及加工贸易、现代物流等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工程机械、高端包装新材料等2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建设1个科创中心——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形成“5+2+1”的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二、硬件环境上突出机制创新、补齐功能。在机制补齐方面主要是补短板、强弱项、优功能,打造一流的国际化环境。一是补上资源碎片短板。成立土地储备机构,通过厂房回购、土地复垦、司法拍卖、“腾笼换鸟”等途径,盘活要素资源,打通用地瓶颈,累计腾拓和盘活土地5000多亩。二是补上基础设施短板。引进光大水务战略投资者,对污水管网实行一体化整合改革,扎实推进无废园区建设,彻底打破各自为政的“碎片化”现象,实现辖区“九通一平”和污水管网的互通连通。三是补上生态建设短板。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直面环保督察、“263行动”、“散乱污”企业整治,一仗接着一仗打,环境信访从“高频”到“低频”、化工园区从“限批”到“解禁”、“散乱污”企业从铺天盖地到无处遁形、沿江区域从私搭乱建到控管有序、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从碎片化到一体化,累计关停整顿治理“小散乱污”企业超过1500家,成功实现了生态突围,取得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压倒性胜利。四是补上国际化短板。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临港科创学校等一批高水平国际化教育资源的引进、无锡最大规模外资亿元临港泰富国际医院的落地、江阴综保区的封关运营、罗森和迪卡侬等国际商业项目的投运、江阴港的功能提升,以及泰富医疗总部、泰富新能源总部、安姆科亚太总部、远景全球总部、罗森华东总部、大昌行华东总部等总部经济项目的落地,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国际化的水平和能级,同时为临港经济、产业、人才的国际化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空间。三、审批服务上突出全链全速、利企便民。一是注重企业化改革。成立江阴临港产业招商发展有限公司,将原先分散的招商人员通过双向选择组建出一支“熟悉外语、精通产业、掌握政策、善于攻关、乐于奉献”的高素质、专业化招商队伍,通过面向社会招聘招商项目总监和项目助理、公推竞岗选聘招商部长、实施招商全员个人积分制等途径,完善了全区“一盘棋”招商体系,激发了招商活力。五年来累计竣工投产超亿元重大项目137个,总投资532亿元;签约超亿元重大项目315个;目前有开工及在建项目48个,总投资535亿元;在批拟建项目47个,总投资497亿元。重大项目数量、规模和储备为历史最好水平。二是注重市场化改革。实施公共资源交易制度改革,推行最低价中标和保证金制度,政府工程总中标额比标底价下降了30%左右。抓好城投公司的成立和运作,大力引进各类资金、技术和资源,运用市场化、专业化力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运营质量。在医院、学校、污水处理、养老事业、港口事务服务等领域大力推行特许经营、公建民营、购买服务、服务外包、转制出让,累计节约政府性公共开支超30亿元。三是注重集成化改革。借势江阴集成改革,全面承接江阴市赋予的市(县)级行政审批权限和公共服务事项管理权限163项,承接无锡市赋予的市级经济管理权限187项(直接审批136项、分支机构审批24项、直报事项27项)。按照“企业事务审批相对集中办理,便民服务事项下放镇街”的便民利企改革总体要求,在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市场准入、投资备案、项目建设、安监、环保、税务等企业服务窗口,在四个镇街道政务服务中心设立负责人社、市民卡、民政、个体工商等便民审批业务的综合窗口,并将相关便民业务延伸到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出台《临港经济开发区重点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施细则》,成立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服务专班,开设“绿色通道”专窗,创新推行“容缺预审”实现审批事项的承诺时限比法定时限提速50%,实际办结时限比承诺时限再提速20%以上,实现“拿地即开工”“报建即开工”的新常态。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了产业链链长、项目审批专员、重大项目智能管家、“一网通办”等新模式。同时建立诚信企业库和黑名单制度,实施信用积分考核管理,规范化、智能化、电子化建设持续加强。四、暖心帮扶上突出精准施策、落实落地。临港开发区全面喊响一切为了项目干、一切服从项目快、一切围绕项目转,尤其是面对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始终坚持为政府加码、为企业减负,第一时间落实“六保”“六稳”,组织开展“六帮六促”活动,以优质的服务与企业共克时艰、共渡难关。一是聚焦暖企抓服务。广泛开展服务企业帮困年活动,深化领导挂钩服务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制度,建立项目专员机制,健全项目推进交办会办、全程跟踪机制。强化政银企阳光联盟建设,与江阴农商银行开展“党建引领政银合作,金融助企护航发展”活动,两年内新增贷款50亿元、帮扶中小微企业1000家;与农商行建立补偿资金池,帮助中小企业化解融资贷款、出口信保等难题。尤其是疫情期间,疫情期间,开发区成立4个复工复产指导组,镇街园分片包企、分类指导,选派100名机关干部深入企业一线,现场帮助企业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在推进企业医学观察点建设、跟踪记录信息、调配物资需求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援;鼓励外地员工返厂复工,对隔离观察场所的外来员工按每人5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补贴,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实施房屋租金减免措施,惠及企业和个体租户435家,累计减免房租644万元,辖区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在全市率先达到100%。二是聚焦政策抓落地。在执行国家和省市一系列暖企政策的基础上“做加法”,提前兑现产业强区政策,根据自身产业特点出台支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支持企业利用海外资源平台,企业进口防疫物资投保的进口预付款保险,给予保费100%补助,加大出口信保保费支持,稳住外贸基本盘面。鼓励企业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加快罗森、海外购、大昌行汽车租赁、大昌行食品基地等消费性平台建设,实现增量补缺。三是依托平台优环境。依托江阴综保区平台,优化保税物流、跨境电商、加工制造等公共服务,在无锡范围内实现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首单、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业务首单,在江苏省内首家全面启用金关二期系统,成功落地江苏省跨境电商特殊区域出口首单业务,在全国范围内首个解决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问题,药品进口江阴港口岸获国务院批准,江阴苏南国际集装箱码头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获海关总署批准。依托江阴港,推出“陆改水”方案,针对电煤等重要民生物资运输船制定了“优先安检、优先审批、优先通航、优先锚泊、优先出港”的“惠五条”,使企业充分享受江阴港进出便利;持续优化航班航线,江阴港目前装箱班轮航线达到51条,航班密度每周118班,构建了江海联运、水水中转、水陆换装的全方位、立体型集疏运网络体系。依托长江港口综合物流园区(江阴国家软件园),打造科技孵化器、产业加速器、金融助推器,建成江阴市首个经济总量超千亿元的特色园区,并获评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