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DCpfuRF1K china.huanqiu.comarticle创新举措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让双流成为新时代“企业最容易做生意的地方”/e3pmh1nnq/e3pn60p0i近年来,双流区按照中央、省、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安排部署,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中国航空经济之都“头号工程”,坚持对标国际一流,聚焦企业需求,着力从市场环境、创新创业、政务服务、法治保障、产业服务等方面,全方位不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为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为建设新时代“企业最容易做生意的地方”奠定坚实基础。一、提升政务服务市场主体满意度(一)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夯实政务服务沃土。一是优化健全政策体系,在全面完成营商环境2.0基础上,再次补短板、强弱项,借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对标北上广深等先进地区,结合双流发展需求,丰富完善、优化整合形成双流区营商环境3.0系列政策,155条工作措施,不断提高营商环境评价结果和企业满意度,加快构建双流营商环境新生态。二是巩固局区合一体制改革成果,在强化涉企许可事项下沉产业功能区,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区的1.0成效上,建设企业幸福中心2.0,以“打造幸福的工作场所,让幸福成为企业和员工的生活方式”为主题,构建“1+4+N”企业幸福中心网络,实现“一站式、全方位、全链条、有温度”的企业服务。三是推行政务服务“一窗式”改革,搭建“一键通”网上审批服务监督平台,延伸至各审批部门及各镇(街道)、村(社区),编制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并向社会公布,实施清单事项网上公开、网上查询、网上投诉,实现企业群众办事远程查询、预审、预约。 (二)换位服务对象角度,提升政务服务质效。一是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程电子化登记及电子营业执照运用,提升工商注册登记便利化;深化企业简易注销制度改革;推进“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实现企业开办2.5小时、零成本;利用“动土必管”平台实现二手房交易水电气联动过户;整合公安、税务、社保和海关等部门涉及的市场主体开办事项,深入推进涉证照业务与营业执照多证合一,推动市场主体年度报告涉及社保、市场监管、税务、海关等事项“多报合一”。二是深入推进“一照通办”“证照分离”“四个办”改革工作,扩大“主题式审批”范围,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畅通网上咨询、预审渠道,探索更多事项全程网上办理,变“群众跑”为“部门跑”“数据跑”。三是拓宽“容缺受理”范畴,强化一次性告知服务,推进告知承诺制,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三)打造整体数字政府,政务服务智慧赋能。一是建设全面覆盖、多段融合、智慧联动的政务协同应用体系,打造整体数字政府。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数据共享与融合,推广无人干预自动办理模式,实现系统全联通、数据全流动,全力打造以“整体智治”为核心的现代政府。二是聚焦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搭建全区政务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汇聚全区30个部门数据,梳理数据目录196条,字段数5072个,数据条数7亿条,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数据整合共享制度,推进电子印章和电子证照在政务服务、公共事业服务领域全面应用。三是进一步深化以“全程网办、容缺受理承诺补正、免费邮寄”为主要内容的“审批不见面”改革。截至目前,实现网上办100%、全程网办89.9%、马上办58.3%;创新推出“不见面、线上办”零接触信用修复模式,实现信用修复时限由15个工作日压缩至4个工作日。二、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深化改革(一)靠前服务助力项目落地。一是实施“一站式中心”改革,企业投资项目集成审批实现率100%,持续深入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压缩项目政府审批时限。二是建立项目前期策划生成机制,实行技术审查和行政审批分离,把技术审查部分挪到立项阶段之前,对项目建设的条件边界共同会诊,在立项之前完成规划、技术审查。三是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区域评估,在已经开展区域评估的区域,豁免或简化部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精准支持产业用地,压缩产业功能区用地审批流程和时间。(二)保障要素促进企业发展。一是创新搭建“动土必管”平台,深入推进水电气通信报装一件事改革,进一步优化挖掘新建、改扩建城市道路许可办理流程,加强能源要素供应单位与所涉部门协同配合,做到合理规划、同步施工,实现“一日办结”,报装流程压减75%,报装时限压缩93%。二是创新提供“管家式”政务服务,深入“综合窗口”集成审批改革,提供一对一精准咨询和全程帮办导办服务,实现承诺提速率73%,企业群众办事体验感进一步提升。三是升级“三零”服务,建设项目附属小型市政公用设施接入,不需办理项目备案、规划、施工、占路、掘路、伐移树木等行政许可,施工前应将施工方案推送至管理部门即可。四是建立西南片区知识产权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每年拿1000万元发放服务券,鼓励企业通过平台获得资源专利交易;推广“知识产权管家”制度,150余家企业参加托管;在各镇街建立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和维权工作站,从政府、企业、社会三个层面解决当前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中的突出问题。(三)政策帮扶纾解企业困难。一是创新设立惠企政策兑现窗口,实行涉企政策集成服务模式,扩大“免申请即享受”政策范围,提高惠企政策兑现实效。建立健全企业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培育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引导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积极有序参与政策制定。二是督导辖区内金融机构常规服务收费“能减尽减”,加大续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无还本续贷”业务,快速高效为小微、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三是成立金融纾困工作专班,围绕企业需求的收集、信息的分析、银行的对接到过程的跟踪,实现全过程协调服务,累计为136户企业解决融资贷款49亿元。四是设立1亿元风险补偿金、5000万贴息专项资金,实施政府风险补偿金“实缴+承诺”制,加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累计为333家企业补贴贷款贴息4957.36万元。加快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制定天使基金设立运作方案及管理办法,全区股权投资基金26支,累计投资创新创业项目79个、116.3亿元。三、以服务打造营商环境“双流样本”(一)建强多维互动沟通机制。打造全国知名的“企业咖啡时”品牌,严格落实诉求不拒绝制、分级派单制、三方测评制,推动三次产业全覆盖、市场主体全参与。升级赋能民生热线83721000、企业热线83790000,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和约谈机制。2018年9月开展以来,“企业咖啡时”已开展活动419次(走进广东等省外活动6次)、收集企业诉求6300件、办结率99.87%,满意率98.84%,被人民日报誉为“最解渴、最提神的咖啡”。坚持源头治理、贴心服务,创新搭建“市民茶话吧”政民沟通平台,有效解决群众的疑难诉求问题。自2019年启动以来,累计开展“市民茶话吧”活动47场,参与人数达728人次,解决疑难问题41件,满意率95.28%,不断擦亮双流政务服务品牌。(二)强化市场主体权益保护。建立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直通车制度,全区29家企业的180件专利、39件商标纳入重点监测。推广“知识产权管家”制度,150余家企业参加托管。创新实践府院联动、“执转破”、“简化审”等机制,审理的国利置业破产和解案被评为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十大典型案例”。实现诉讼案件智能化运行,智慧法院建设初见成效。对重点领域依法依规实行全覆盖重点监管,实现市场监管和生态环境领域“双随机、一公开”常态化全覆盖,完善跨部门跨领域联合抽查机制,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三)助推民营企业“减负赋能”。建立“政企互相承诺、互相检查作业”平等监督机制,严格按协议约定履行政府义务,及时兑现民企扶持9.95亿元。全面梳理兑现政府承诺事项,分类解决民企遗留问题118件、化解率96.7%,化解拜耳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国家商务部肯定;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享用要素,建立华为鲲鹏制造生态产业联盟,促进165家企业使用“华为云”。为民企解决用地指标6059亩,占全区75.2%,支持238家企业享受电价优惠3.56亿元,减免中小微企业税费3.4亿元,协调金融机构发放贷款163.3亿元。2020年清理拖欠民企账款6.85亿元,清偿1.86亿元,提前全面完成清偿任务,在疫情影响下全力为民企轻装前行“减负赋能”。营商环境只有“升级版”,没有“最终版”,亲商助企永远在路上。下步,双流将推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改革持续升级,坚持“政府优服务、企业提能级”,培育良好的投资生态和市场环境,让“投资到双流、创业在空港”成为企业家和投资者的普遍共识,让存量企业深耕双流发展、增量企业集聚双流发展,全力打造新时代“企业最容易做生意的地方”。1621576470884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崔舒飞环球时报1621576470884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b09b8a61abf60e45feda558336e5c966u5.jpg{"email":"cuishufei@huanqiu.com","name":"崔舒飞"}
近年来,双流区按照中央、省、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安排部署,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中国航空经济之都“头号工程”,坚持对标国际一流,聚焦企业需求,着力从市场环境、创新创业、政务服务、法治保障、产业服务等方面,全方位不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为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为建设新时代“企业最容易做生意的地方”奠定坚实基础。一、提升政务服务市场主体满意度(一)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夯实政务服务沃土。一是优化健全政策体系,在全面完成营商环境2.0基础上,再次补短板、强弱项,借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对标北上广深等先进地区,结合双流发展需求,丰富完善、优化整合形成双流区营商环境3.0系列政策,155条工作措施,不断提高营商环境评价结果和企业满意度,加快构建双流营商环境新生态。二是巩固局区合一体制改革成果,在强化涉企许可事项下沉产业功能区,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区的1.0成效上,建设企业幸福中心2.0,以“打造幸福的工作场所,让幸福成为企业和员工的生活方式”为主题,构建“1+4+N”企业幸福中心网络,实现“一站式、全方位、全链条、有温度”的企业服务。三是推行政务服务“一窗式”改革,搭建“一键通”网上审批服务监督平台,延伸至各审批部门及各镇(街道)、村(社区),编制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并向社会公布,实施清单事项网上公开、网上查询、网上投诉,实现企业群众办事远程查询、预审、预约。 (二)换位服务对象角度,提升政务服务质效。一是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程电子化登记及电子营业执照运用,提升工商注册登记便利化;深化企业简易注销制度改革;推进“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实现企业开办2.5小时、零成本;利用“动土必管”平台实现二手房交易水电气联动过户;整合公安、税务、社保和海关等部门涉及的市场主体开办事项,深入推进涉证照业务与营业执照多证合一,推动市场主体年度报告涉及社保、市场监管、税务、海关等事项“多报合一”。二是深入推进“一照通办”“证照分离”“四个办”改革工作,扩大“主题式审批”范围,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畅通网上咨询、预审渠道,探索更多事项全程网上办理,变“群众跑”为“部门跑”“数据跑”。三是拓宽“容缺受理”范畴,强化一次性告知服务,推进告知承诺制,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三)打造整体数字政府,政务服务智慧赋能。一是建设全面覆盖、多段融合、智慧联动的政务协同应用体系,打造整体数字政府。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数据共享与融合,推广无人干预自动办理模式,实现系统全联通、数据全流动,全力打造以“整体智治”为核心的现代政府。二是聚焦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搭建全区政务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汇聚全区30个部门数据,梳理数据目录196条,字段数5072个,数据条数7亿条,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数据整合共享制度,推进电子印章和电子证照在政务服务、公共事业服务领域全面应用。三是进一步深化以“全程网办、容缺受理承诺补正、免费邮寄”为主要内容的“审批不见面”改革。截至目前,实现网上办100%、全程网办89.9%、马上办58.3%;创新推出“不见面、线上办”零接触信用修复模式,实现信用修复时限由15个工作日压缩至4个工作日。二、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深化改革(一)靠前服务助力项目落地。一是实施“一站式中心”改革,企业投资项目集成审批实现率100%,持续深入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压缩项目政府审批时限。二是建立项目前期策划生成机制,实行技术审查和行政审批分离,把技术审查部分挪到立项阶段之前,对项目建设的条件边界共同会诊,在立项之前完成规划、技术审查。三是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区域评估,在已经开展区域评估的区域,豁免或简化部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精准支持产业用地,压缩产业功能区用地审批流程和时间。(二)保障要素促进企业发展。一是创新搭建“动土必管”平台,深入推进水电气通信报装一件事改革,进一步优化挖掘新建、改扩建城市道路许可办理流程,加强能源要素供应单位与所涉部门协同配合,做到合理规划、同步施工,实现“一日办结”,报装流程压减75%,报装时限压缩93%。二是创新提供“管家式”政务服务,深入“综合窗口”集成审批改革,提供一对一精准咨询和全程帮办导办服务,实现承诺提速率73%,企业群众办事体验感进一步提升。三是升级“三零”服务,建设项目附属小型市政公用设施接入,不需办理项目备案、规划、施工、占路、掘路、伐移树木等行政许可,施工前应将施工方案推送至管理部门即可。四是建立西南片区知识产权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每年拿1000万元发放服务券,鼓励企业通过平台获得资源专利交易;推广“知识产权管家”制度,150余家企业参加托管;在各镇街建立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和维权工作站,从政府、企业、社会三个层面解决当前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中的突出问题。(三)政策帮扶纾解企业困难。一是创新设立惠企政策兑现窗口,实行涉企政策集成服务模式,扩大“免申请即享受”政策范围,提高惠企政策兑现实效。建立健全企业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培育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引导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积极有序参与政策制定。二是督导辖区内金融机构常规服务收费“能减尽减”,加大续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无还本续贷”业务,快速高效为小微、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三是成立金融纾困工作专班,围绕企业需求的收集、信息的分析、银行的对接到过程的跟踪,实现全过程协调服务,累计为136户企业解决融资贷款49亿元。四是设立1亿元风险补偿金、5000万贴息专项资金,实施政府风险补偿金“实缴+承诺”制,加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累计为333家企业补贴贷款贴息4957.36万元。加快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制定天使基金设立运作方案及管理办法,全区股权投资基金26支,累计投资创新创业项目79个、116.3亿元。三、以服务打造营商环境“双流样本”(一)建强多维互动沟通机制。打造全国知名的“企业咖啡时”品牌,严格落实诉求不拒绝制、分级派单制、三方测评制,推动三次产业全覆盖、市场主体全参与。升级赋能民生热线83721000、企业热线83790000,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和约谈机制。2018年9月开展以来,“企业咖啡时”已开展活动419次(走进广东等省外活动6次)、收集企业诉求6300件、办结率99.87%,满意率98.84%,被人民日报誉为“最解渴、最提神的咖啡”。坚持源头治理、贴心服务,创新搭建“市民茶话吧”政民沟通平台,有效解决群众的疑难诉求问题。自2019年启动以来,累计开展“市民茶话吧”活动47场,参与人数达728人次,解决疑难问题41件,满意率95.28%,不断擦亮双流政务服务品牌。(二)强化市场主体权益保护。建立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直通车制度,全区29家企业的180件专利、39件商标纳入重点监测。推广“知识产权管家”制度,150余家企业参加托管。创新实践府院联动、“执转破”、“简化审”等机制,审理的国利置业破产和解案被评为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十大典型案例”。实现诉讼案件智能化运行,智慧法院建设初见成效。对重点领域依法依规实行全覆盖重点监管,实现市场监管和生态环境领域“双随机、一公开”常态化全覆盖,完善跨部门跨领域联合抽查机制,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三)助推民营企业“减负赋能”。建立“政企互相承诺、互相检查作业”平等监督机制,严格按协议约定履行政府义务,及时兑现民企扶持9.95亿元。全面梳理兑现政府承诺事项,分类解决民企遗留问题118件、化解率96.7%,化解拜耳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国家商务部肯定;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享用要素,建立华为鲲鹏制造生态产业联盟,促进165家企业使用“华为云”。为民企解决用地指标6059亩,占全区75.2%,支持238家企业享受电价优惠3.56亿元,减免中小微企业税费3.4亿元,协调金融机构发放贷款163.3亿元。2020年清理拖欠民企账款6.85亿元,清偿1.86亿元,提前全面完成清偿任务,在疫情影响下全力为民企轻装前行“减负赋能”。营商环境只有“升级版”,没有“最终版”,亲商助企永远在路上。下步,双流将推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改革持续升级,坚持“政府优服务、企业提能级”,培育良好的投资生态和市场环境,让“投资到双流、创业在空港”成为企业家和投资者的普遍共识,让存量企业深耕双流发展、增量企业集聚双流发展,全力打造新时代“企业最容易做生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