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9ssAUV6ot china.huanqiu.comarticle西安市坚持一体推进、强化系统思维——聚力打造“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一流营商环境/e3pmh1nnq/e3pn60p0i2020年以来,西安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将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协同推进,聚力打造“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一流营商环境,取得了积极成效,重点领域改革落地见效,企业和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调研显示,西安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民营企业对营商环境满意度较高。一、开展的主要工作1.坚持“一体化”,系统谋划各项工作。西安市始终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作为全市重点工作来推进,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2020年、2021年又将优化营商环境纳入全市“十项重点工作”。一是构建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由市政府办公厅同时承担“市职转办”“市营商办”职能的组织架构,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形成了协同联动、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二是扎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决策部署,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进行认真学习研究,对各项任务进行细化分解,研究制定了《西安市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西安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1+18+N”系列攻坚提升方案》等一揽子工作方案,对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系统周密部署。三是建立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和督导问效机制,对每项任务均制定了月度任务清单,市委常委会每月听取进展情况汇报,多部门开展联合督查,形成了全流程闭环管理,有力保障了各项任务高效落实。 2.坚持“系统集成”,协同推进各项改革。把“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理念,贯穿到改革的全过程,通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全市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一是扎实落实国家深化“放管服”改革各项部署,持续深化简政放权,累计取消、下放行政事权118项,压减办事材料3358项,实现“清单之外无审批”;常态化开展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提前一年完成国务院工作要求;加快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市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1.9%、综窗办理率达到90.6%。二是全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申报材料由改革前的188份精简至47份、审批事项由35个压缩至17个、审批时间由388天减少至平均58天;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行企业开办标准化,企业开办实现“一窗通办、一日办结”,截至2020年底,市场主体累计达到243.34万户,同比增长12%;今年一季度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14277户,同比增长43.2%。三是积极探索创新,试点开展“一件事一次办”“告知承诺制”“跨区联办”“企业开办标准化”“交房即交证”“政策兑现进大厅”“标准地+承诺制”等多项体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理念的改革工作,有效提升了改革的系统化水平,强化了各部门、各区域联动,提高了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度。3.聚焦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全面提升开放水平。一是在陕西省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2020年累计办理涉及“证照分离”改革事项3.4万件、惠及企业1.34万户。二是不断优化通关模式,综合运用“提前申报”“舱单归并”“先验放后检测”等措施,不断压缩通关时间,全市进、出口通关时间压缩50%以上,特别是创新推出公铁转运“监管全封闭”绿色通道举措,在阻隔病毒传播的前提下,极大提高了货物运送效率。三是开行“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线路15条,搭建起了直达欧亚腹地、与国内主要城市互联互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2020年“长安号”开行量达到3720列,占到了全国中欧班列总开行量的三分之一,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均居全国第一;截至4月12日,今年已开行超过1000列,同比增长26.8%。4.聚焦“六稳”“六保”,全力应对疫情影响。把落实“六稳”“六保”要求、有效应对疫情影响,作为衡量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准。一是在政府门户网站开设“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利企便民政策一码通”等专栏,汇编公布各项抗疫助企帮扶政策和重点政策办理流程图,在市区两级政务大厅设置复工复产政策咨询专窗,建成投运“西安政策通”智能化政策服务平台,为企业知晓政策信息、享受政策红利提供精准服务保障。二是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2019年、2020年分别减税降费252亿元和280亿元。三是全力帮助企业抗击疫情影响,2020年以来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先后出台助企帮扶政策40余项,在全市大力开展“送政策、送服务、送保障”“双包一解”“互联网+大走访”等系列活动,累计为各类企业发放奖补资金260亿元,有效助推了全市经济加快恢复向好、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5.聚焦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不断健全法治体系。坚持把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作为推动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的着力点和重中之重,工作成效得到了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落实情况第三方调研评估组肯定。一是制定出台《西安市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单位,确保《条例》在西安落实落细。二是在全市组织开展不符合《条例》规定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废止政府规章1部,废止规范性文件19件、修改6件。三是积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组建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5支综合执法队伍,有效减少执法层级、执法事项。四是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统一执法标准,规范自由裁量权。五是畅通市场主体维权渠道,优化12345市民热线营商环境专席问题办理机制,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满意率达到99%。二、形成的部分改革案例经过持续的改革创新,西安市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改革举措,其中包括:一是构筑内陆地区国际贸易大通道。通过大力实施“通道+口岸”“通道+电商”“通道+产业”等发展模式,使中欧班列“长安号”同时发挥了拓展开放通道、畅通国际贸易、加快产业聚集等多重作用,探索出了一条助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路径。二是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将政府职能部门办理的“单个政务服务事项”,系统集成为企业群众视角的“一件事”,实现深层次的“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2020年推出主题服务套餐105个,平均实现减环节81.6%、减材料30.6%、减跑动次数75.1%、减时限50%,被省委深改办列为全省试点。在此基础上,今年又出台《西安市深化“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工作方案》,从公民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在市级层面推出“企业开办一件事”“交房一件事”等10个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改革举措,以改革“小切口”推动服务“大提升”。三是持续深化“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推动行政审批事项向市区集中、公共服务事项向镇街延伸、便民服务事项向社区下沉,建成标准化便民服务中心(站)837个,其中镇街便民服务中心141个、社区便民服务站652个、政务服务驿站44个,实现85.5%的公民个人事项可在步行15分钟(1.2公里)范围内办理,改革经验入选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举措。四是积极探索“跨省通办”。与济南、太原、呼和浩特、郑州、兰州、银川等沿黄河流域6个省会城市签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审批服务联盟合作协议》,并于去年11月初发出首张“跨省通办”营业执照,有效破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异地办事“多地跑、折返跑”难题。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国内沿线城市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更深层次上实现“跨区域通办”,西安国际港务区与青岛市市南区签署《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立足产业对接,推动与产业接近的区域实现“跨省通办”,西安航空基地与山东省滕州市、北京市朝阳区签订“跨省通办”协议,通过政务服务事项的通办,推动有关联度的产业全面开展互补合作,为下一步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展“跨省通办”积累了经验。五是构建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三位一体”联合保护机制。建成全国首个“知识产权信用服务系统”,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一线通、一键查”,在全市设立首批50个维权工作站,2020年以来累计查处侵权假冒案件129件,实现线上线下保护平台“双突破”。六是建设智能化政策兑现平台。建设运行“政策通”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融媒体等技术,智能采集、整理、分类提取政策核心关键信息,通过西安“一网通办”门户网站、政务服务APP、微信小程序,为企业提供政策智能推送、政策辅导解读、政策匹配查询等便捷化服务,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为下一步实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夯实了基础。七是开展“交房即交证”改革。去年以来,西安市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破解购房者因不能及时办理房产证而引发的人员落户、子女上学、银行贷款、资产处置等民生“痛点”,率先在西北地区试行“交房即交证”改革,通过再造流程、容缺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等措施,建立“交房即交证”不动产登记新模式,让购房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成果,获得社会广泛好评。今年西安市将在全市新建商品房全面推行“交房即交证”改革,让改革成果惠及更多企业和群众。八是成立西安市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共同体。有效整合政府、企业、高校、学会等各方面力量,围绕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集思广益、谋划工作,协同联动、推进落实,有效凝聚了全市法治领域资源力量和工作合力。九是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以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回法庭、第二国际商事法庭落户西安为契机,加快推进上合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西安中心、“一带一路”律师联盟西安中心、“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中心等建设,着力打造国家级“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为国际商事活动提供全生态链的专业法律服务。十是探索“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新模式。建立全市“双随机、一公开”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提前一年完成国务院关于常态化开展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工作要求。同时在西安高新区探索试点开展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新模式,将相近或能够共同开展检查的事项合并为一次检查,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入企检查次数由改革前的年均200余次减少至12次。三、下一步工作打算下一步,西安市将坚持一体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努力让企业群众享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一是聚焦“放出活力、放出创造力”,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大力推进“告知承诺制”改革和“减证便民”行动,严格落实“负面清单”制度,加快取消重复审批、不必要审批,切实解决企业群众“办事难、办事繁”问题。全面深化“证照分离”改革,确保年底前在全市实现全覆盖。全面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二是聚焦“管出公平、管出质量”,加快推进新型监管体系建设。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常态化开展。积极推进“互联网+监管”,探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有效提升监管效能。持续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提升项目审批效率。切实提升通关效率和跨境贸易便利度,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三是聚焦“服出便利、服出实惠”,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扎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意见》,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加快“一网、一门、一次”建设,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加快“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进一步织密基层政务服务网格。162123061565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崔舒飞环球时报1621230615652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1e4d1fbda8b666ff1a6414c5e0c43bf5u5.jpg{"email":"cuishufei@huanqiu.com","name":"崔舒飞"}
2020年以来,西安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将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协同推进,聚力打造“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一流营商环境,取得了积极成效,重点领域改革落地见效,企业和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调研显示,西安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民营企业对营商环境满意度较高。一、开展的主要工作1.坚持“一体化”,系统谋划各项工作。西安市始终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作为全市重点工作来推进,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2020年、2021年又将优化营商环境纳入全市“十项重点工作”。一是构建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由市政府办公厅同时承担“市职转办”“市营商办”职能的组织架构,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形成了协同联动、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二是扎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决策部署,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进行认真学习研究,对各项任务进行细化分解,研究制定了《西安市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西安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1+18+N”系列攻坚提升方案》等一揽子工作方案,对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系统周密部署。三是建立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和督导问效机制,对每项任务均制定了月度任务清单,市委常委会每月听取进展情况汇报,多部门开展联合督查,形成了全流程闭环管理,有力保障了各项任务高效落实。 2.坚持“系统集成”,协同推进各项改革。把“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理念,贯穿到改革的全过程,通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全市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一是扎实落实国家深化“放管服”改革各项部署,持续深化简政放权,累计取消、下放行政事权118项,压减办事材料3358项,实现“清单之外无审批”;常态化开展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提前一年完成国务院工作要求;加快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市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1.9%、综窗办理率达到90.6%。二是全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申报材料由改革前的188份精简至47份、审批事项由35个压缩至17个、审批时间由388天减少至平均58天;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行企业开办标准化,企业开办实现“一窗通办、一日办结”,截至2020年底,市场主体累计达到243.34万户,同比增长12%;今年一季度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14277户,同比增长43.2%。三是积极探索创新,试点开展“一件事一次办”“告知承诺制”“跨区联办”“企业开办标准化”“交房即交证”“政策兑现进大厅”“标准地+承诺制”等多项体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理念的改革工作,有效提升了改革的系统化水平,强化了各部门、各区域联动,提高了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度。3.聚焦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全面提升开放水平。一是在陕西省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2020年累计办理涉及“证照分离”改革事项3.4万件、惠及企业1.34万户。二是不断优化通关模式,综合运用“提前申报”“舱单归并”“先验放后检测”等措施,不断压缩通关时间,全市进、出口通关时间压缩50%以上,特别是创新推出公铁转运“监管全封闭”绿色通道举措,在阻隔病毒传播的前提下,极大提高了货物运送效率。三是开行“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线路15条,搭建起了直达欧亚腹地、与国内主要城市互联互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2020年“长安号”开行量达到3720列,占到了全国中欧班列总开行量的三分之一,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均居全国第一;截至4月12日,今年已开行超过1000列,同比增长26.8%。4.聚焦“六稳”“六保”,全力应对疫情影响。把落实“六稳”“六保”要求、有效应对疫情影响,作为衡量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准。一是在政府门户网站开设“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利企便民政策一码通”等专栏,汇编公布各项抗疫助企帮扶政策和重点政策办理流程图,在市区两级政务大厅设置复工复产政策咨询专窗,建成投运“西安政策通”智能化政策服务平台,为企业知晓政策信息、享受政策红利提供精准服务保障。二是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2019年、2020年分别减税降费252亿元和280亿元。三是全力帮助企业抗击疫情影响,2020年以来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先后出台助企帮扶政策40余项,在全市大力开展“送政策、送服务、送保障”“双包一解”“互联网+大走访”等系列活动,累计为各类企业发放奖补资金260亿元,有效助推了全市经济加快恢复向好、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5.聚焦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不断健全法治体系。坚持把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作为推动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的着力点和重中之重,工作成效得到了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落实情况第三方调研评估组肯定。一是制定出台《西安市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单位,确保《条例》在西安落实落细。二是在全市组织开展不符合《条例》规定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废止政府规章1部,废止规范性文件19件、修改6件。三是积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组建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5支综合执法队伍,有效减少执法层级、执法事项。四是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统一执法标准,规范自由裁量权。五是畅通市场主体维权渠道,优化12345市民热线营商环境专席问题办理机制,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满意率达到99%。二、形成的部分改革案例经过持续的改革创新,西安市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改革举措,其中包括:一是构筑内陆地区国际贸易大通道。通过大力实施“通道+口岸”“通道+电商”“通道+产业”等发展模式,使中欧班列“长安号”同时发挥了拓展开放通道、畅通国际贸易、加快产业聚集等多重作用,探索出了一条助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路径。二是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将政府职能部门办理的“单个政务服务事项”,系统集成为企业群众视角的“一件事”,实现深层次的“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2020年推出主题服务套餐105个,平均实现减环节81.6%、减材料30.6%、减跑动次数75.1%、减时限50%,被省委深改办列为全省试点。在此基础上,今年又出台《西安市深化“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工作方案》,从公民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在市级层面推出“企业开办一件事”“交房一件事”等10个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改革举措,以改革“小切口”推动服务“大提升”。三是持续深化“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推动行政审批事项向市区集中、公共服务事项向镇街延伸、便民服务事项向社区下沉,建成标准化便民服务中心(站)837个,其中镇街便民服务中心141个、社区便民服务站652个、政务服务驿站44个,实现85.5%的公民个人事项可在步行15分钟(1.2公里)范围内办理,改革经验入选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举措。四是积极探索“跨省通办”。与济南、太原、呼和浩特、郑州、兰州、银川等沿黄河流域6个省会城市签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审批服务联盟合作协议》,并于去年11月初发出首张“跨省通办”营业执照,有效破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异地办事“多地跑、折返跑”难题。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国内沿线城市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更深层次上实现“跨区域通办”,西安国际港务区与青岛市市南区签署《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立足产业对接,推动与产业接近的区域实现“跨省通办”,西安航空基地与山东省滕州市、北京市朝阳区签订“跨省通办”协议,通过政务服务事项的通办,推动有关联度的产业全面开展互补合作,为下一步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展“跨省通办”积累了经验。五是构建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三位一体”联合保护机制。建成全国首个“知识产权信用服务系统”,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一线通、一键查”,在全市设立首批50个维权工作站,2020年以来累计查处侵权假冒案件129件,实现线上线下保护平台“双突破”。六是建设智能化政策兑现平台。建设运行“政策通”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融媒体等技术,智能采集、整理、分类提取政策核心关键信息,通过西安“一网通办”门户网站、政务服务APP、微信小程序,为企业提供政策智能推送、政策辅导解读、政策匹配查询等便捷化服务,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为下一步实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夯实了基础。七是开展“交房即交证”改革。去年以来,西安市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破解购房者因不能及时办理房产证而引发的人员落户、子女上学、银行贷款、资产处置等民生“痛点”,率先在西北地区试行“交房即交证”改革,通过再造流程、容缺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等措施,建立“交房即交证”不动产登记新模式,让购房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成果,获得社会广泛好评。今年西安市将在全市新建商品房全面推行“交房即交证”改革,让改革成果惠及更多企业和群众。八是成立西安市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共同体。有效整合政府、企业、高校、学会等各方面力量,围绕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集思广益、谋划工作,协同联动、推进落实,有效凝聚了全市法治领域资源力量和工作合力。九是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以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回法庭、第二国际商事法庭落户西安为契机,加快推进上合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西安中心、“一带一路”律师联盟西安中心、“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中心等建设,着力打造国家级“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为国际商事活动提供全生态链的专业法律服务。十是探索“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新模式。建立全市“双随机、一公开”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提前一年完成国务院关于常态化开展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工作要求。同时在西安高新区探索试点开展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新模式,将相近或能够共同开展检查的事项合并为一次检查,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入企检查次数由改革前的年均200余次减少至12次。三、下一步工作打算下一步,西安市将坚持一体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努力让企业群众享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一是聚焦“放出活力、放出创造力”,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大力推进“告知承诺制”改革和“减证便民”行动,严格落实“负面清单”制度,加快取消重复审批、不必要审批,切实解决企业群众“办事难、办事繁”问题。全面深化“证照分离”改革,确保年底前在全市实现全覆盖。全面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二是聚焦“管出公平、管出质量”,加快推进新型监管体系建设。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常态化开展。积极推进“互联网+监管”,探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有效提升监管效能。持续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提升项目审批效率。切实提升通关效率和跨境贸易便利度,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三是聚焦“服出便利、服出实惠”,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扎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意见》,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加快“一网、一门、一次”建设,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加快“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进一步织密基层政务服务网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