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9kBgb5jLu china.huanqiu.comarticle福州高新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e3pmh1nnq/e3pn60p0i一、福州高新区基本情况福州高新区1991年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实行“一区多园”管理模式,下辖海西园、生物医药和机电产业园两个主体园,以及洪山、仓山、马尾和福州软件园等高科技园区。福州高新区誉为“海西慧谷、旗樟福地”,独具区位、交通、生态、科技、政策“五大优势”。与主城区仅一江之隔,东临乌龙江,西倚旗山,坐拥大学城约20万人才资源,地铁2号线和3座跨江大桥连接市区。先后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首批“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国家“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省级“创业创新示范中心”。崛起数字、总部、平台“三型经济”。福州高新区现已初步形成以新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装备制造、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三大产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131”产业格局,落地华为鲲鹏、星网锐捷、兆元光电、福耀模具等产业项目400多个,各类注册企业7300多家,已建各类高标准厂房155万㎡,2020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300亿元。厚植创新、创业、创造“三创热土”。福州高新区定位于“知识产权聚集示范、高端人才服务建设、三创资本对接融合”,先后出台产业发展、人才引进、金融创新、高新技术发展等23项政策、110余条优惠政策,引入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福建光电实验室等技术创新龙头。2020年,144家获评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30家、高端众创空间21个、创业企业(团队)400多个、青年创客3000多人,聚集中科院院士2人、国家级重点专家、省以上人才计划专家60人,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29个、博士后工作站10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40个。2020年,福州高新区在全国169个高新区中综合实力排第31位,其中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提升至全国第24位。二、深化创新 打造亮点福州高新区紧跟省市步伐,深化“三个福州”建设,抢抓“六区叠加”机遇,主攻“两大园区”,积极构建形成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创造体系,全力建设“数字福州”建设应用示范区,积极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福州高新区围绕与市场主体密切相关的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获得信贷、知识产权保护、互联网+政务服务、获得电力、包容普惠创新等10个方面开展多项营商环境创新亮点工作、实施近400项改革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深化投贷联动,创新金融服务创新基金运作,助力企业发展。针对高成长性企业资金需求,成立规模共5亿元,一期2.05亿元的产业投资引导母基金,目前产业引导基金总投资8063万元,引入社会资本3.8亿元,已投资并吸引海创光电、瑞泰来医药、迪电新能源等5个优质项目落地。为积极推动福州高新区产业升级和企业上市,2020年新设立1.5亿规模的“高新区海西成果基金”,目前,已募集首批资金3550万元,重点布局以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为重点,并辐射中科院系统,为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介、项目对接提供了支撑和服务。打造“高新贷”科技金融品牌,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截止目前,根据《“高新贷”业务合作协议》福建海峡银行福州高新支行对目标企业池名单内的企业共批复“高新贷”业务18笔,金额共计10489万元。(二)坚持机制创新,持续引才聚才坚持人才强区战略,一是创新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在园区“7+8”政策体系基础上,相继出台《高层次人才举荐办法(试行)》、《引才大使暂行办法》等文件,形成“黄金12条”引才专项政策。新增各类人才214人。二是校地融合,打造引才育才平台。福州高新区与大学城12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截止目前,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29个、博士后工作站10个;建成迈新免疫病理试剂、兆元光电微间距LED芯片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40个,启动福建光电实验室建设,博思、万润等4家企业获评第五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建成中科院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福州基地等高端众创空间21个,集聚创业企业(团队)400多个、青年创客3000多人,孵化全息光存储等高校人才科研成果项目,获评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有力推动了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高新区产业发展。三是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发挥一站式服务平台作用,将人才公寓申请、企业注册等14项服务纳入“一站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截至目前,共接待和服务各类人才5500余人次。加大人才公寓建设力度,建成人才公寓约8万㎡,健全优化人才住房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公寓运营管理实效,2021年,已新入住150套。(三)“区域评估”再深化,促审批惠企改革在率先完成“区域能评”、“区域环评”、“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压覆性矿产资源区域评估和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增加了工程建设项目可共享成果。以“统一编制,全域共享”为原则,变单体把关为整体把关,变申请后评估评审为申请前服务,变企业付费为政府付费。企业可直接使用评估结果,最快可实现立即办理,有效降低了制度性成本,加快项目落地发展。目前,区域评估成果已服务了福建耀美实业有限公司、斯坦利机电制造等650家企业,进一步提升了投资项目审批效率、有效激发企业活力。(四)试点“信易租”,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为推动信用信息深度开发利用,推出“信易租”创新试点,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差异性的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体系。2020年,“信易租”试点范围由海西园创业大厦扩展至创新园一、二期所有入驻企业。为方便企业申报,享受政策更便捷,开发了“信易租”申报系统1.0。按照《“信易租”激励政策实施办法》,对入驻企业设置4个级别共10个档次的信用评价体系对不同等级授信主体实行阶梯式激励,企业可享受物业费、水费、电费补助。截止2020年底,锐达互动、迈新生物等20多家企业享受“信易租”补助,合计发放奖补资金9.3万元。(五)打造双创示范中心 加快创业孵化以打造双创标杆示范中心为目标,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业孵化服务平台。截止目前,园区拥有孵化面积超10万平方米,集聚中国福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启迪之星孵化基地、云泽速创、国科双创等22家创业孵化平台,其中省级以上12家,拥有创业企业(团队)约900个,吸纳就业人数2000余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约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约144家,中国福建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平台48个。全年兑现省市科技扶持资金约3000万元。经省科技厅、财政厅择优推荐,福州高新区成功获批国家创新创业特色载体,成为2020年我省唯一一家获批的园区,将获得最高5000万元的中央财政支持。三、营商环境建设永不止步“十四五”期间,福州高新区将坚定不移贯彻“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对标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研究出台更多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举措,努力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市场主体满意”和“营商评价提升”双导向,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数字政务建设。健全企业服务机制,完善“一企一议”、领导挂钩服务、重要项目统筹协调等机制。落实企业扶持政策,推进减税降费,将惠企政策落到实处,开展优化营商环境调查,了解企业发展的需求,全力协调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深化资源融合。推动顶层设计,全面融入全国一流大学城建设,力争“福建科学城”规划落地。搭建高端平台,建设海西创客大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服务平台。迅速吸引人才,争取南湖公寓、数字经济产业园蓝领公寓等约24万㎡人才住房项目动建,力争新增各类人才450人。(二)提升产业效益。狠抓用地保障,全力攻坚征迁工作确保产业用地1000亩。拓展承载空间,提速省光电产业基地、数字经济产业园等约130万㎡高标准厂房建设。(三)精准配置要素。盘活存量土地,分步推动后山、高岐等老旧工业区新(改)建。用好金融资本,加快规模1.5亿元的中科成果转化基金运作,跟踪扶持15家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完善技术体系,抓紧筹建中国(福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福州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四)推动城市升级。品质升级,集中攻坚大学城品质提升,完成大学城核心区内剩余村庄的旧村改造,完成城市品质提升项目约79项。功能升级,抓紧对接北大附中、华中师范、厦门倍凡等合作办学,快速推进12所学校、3家医院等新(改)扩建。幸福升级,与福州水务全面推进供排水合作,与市林业局共同推进旗山国家森林公园改造,建成农贸市场2个、农村幸福院13个。“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福州高新区将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重点建设六大现代城、打造五大国际品牌、实施九大专项行动”,“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水平”落实“福建科学城”和“宜学宜业宜居宜游”一流大学城的建设任务,积极打造“工业园区标准化示范基地”,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中走前列,作示范。全力以赴打造优质营商环境,不断推动政务环境更加高效廉洁、投资贸易环境更加公平开放、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越便利,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注入新的活力!162121603115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崔舒飞环球时报1621216031152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6d74b015db905c29e8197c74af63f319u1.png{"email":"cuishufei@huanqiu.com","name":"崔舒飞"}
一、福州高新区基本情况福州高新区1991年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实行“一区多园”管理模式,下辖海西园、生物医药和机电产业园两个主体园,以及洪山、仓山、马尾和福州软件园等高科技园区。福州高新区誉为“海西慧谷、旗樟福地”,独具区位、交通、生态、科技、政策“五大优势”。与主城区仅一江之隔,东临乌龙江,西倚旗山,坐拥大学城约20万人才资源,地铁2号线和3座跨江大桥连接市区。先后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首批“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国家“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省级“创业创新示范中心”。崛起数字、总部、平台“三型经济”。福州高新区现已初步形成以新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装备制造、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三大产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131”产业格局,落地华为鲲鹏、星网锐捷、兆元光电、福耀模具等产业项目400多个,各类注册企业7300多家,已建各类高标准厂房155万㎡,2020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300亿元。厚植创新、创业、创造“三创热土”。福州高新区定位于“知识产权聚集示范、高端人才服务建设、三创资本对接融合”,先后出台产业发展、人才引进、金融创新、高新技术发展等23项政策、110余条优惠政策,引入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福建光电实验室等技术创新龙头。2020年,144家获评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30家、高端众创空间21个、创业企业(团队)400多个、青年创客3000多人,聚集中科院院士2人、国家级重点专家、省以上人才计划专家60人,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29个、博士后工作站10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40个。2020年,福州高新区在全国169个高新区中综合实力排第31位,其中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提升至全国第24位。二、深化创新 打造亮点福州高新区紧跟省市步伐,深化“三个福州”建设,抢抓“六区叠加”机遇,主攻“两大园区”,积极构建形成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创造体系,全力建设“数字福州”建设应用示范区,积极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福州高新区围绕与市场主体密切相关的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获得信贷、知识产权保护、互联网+政务服务、获得电力、包容普惠创新等10个方面开展多项营商环境创新亮点工作、实施近400项改革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深化投贷联动,创新金融服务创新基金运作,助力企业发展。针对高成长性企业资金需求,成立规模共5亿元,一期2.05亿元的产业投资引导母基金,目前产业引导基金总投资8063万元,引入社会资本3.8亿元,已投资并吸引海创光电、瑞泰来医药、迪电新能源等5个优质项目落地。为积极推动福州高新区产业升级和企业上市,2020年新设立1.5亿规模的“高新区海西成果基金”,目前,已募集首批资金3550万元,重点布局以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为重点,并辐射中科院系统,为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介、项目对接提供了支撑和服务。打造“高新贷”科技金融品牌,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截止目前,根据《“高新贷”业务合作协议》福建海峡银行福州高新支行对目标企业池名单内的企业共批复“高新贷”业务18笔,金额共计10489万元。(二)坚持机制创新,持续引才聚才坚持人才强区战略,一是创新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在园区“7+8”政策体系基础上,相继出台《高层次人才举荐办法(试行)》、《引才大使暂行办法》等文件,形成“黄金12条”引才专项政策。新增各类人才214人。二是校地融合,打造引才育才平台。福州高新区与大学城12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截止目前,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29个、博士后工作站10个;建成迈新免疫病理试剂、兆元光电微间距LED芯片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40个,启动福建光电实验室建设,博思、万润等4家企业获评第五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建成中科院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福州基地等高端众创空间21个,集聚创业企业(团队)400多个、青年创客3000多人,孵化全息光存储等高校人才科研成果项目,获评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有力推动了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高新区产业发展。三是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发挥一站式服务平台作用,将人才公寓申请、企业注册等14项服务纳入“一站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截至目前,共接待和服务各类人才5500余人次。加大人才公寓建设力度,建成人才公寓约8万㎡,健全优化人才住房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公寓运营管理实效,2021年,已新入住150套。(三)“区域评估”再深化,促审批惠企改革在率先完成“区域能评”、“区域环评”、“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压覆性矿产资源区域评估和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增加了工程建设项目可共享成果。以“统一编制,全域共享”为原则,变单体把关为整体把关,变申请后评估评审为申请前服务,变企业付费为政府付费。企业可直接使用评估结果,最快可实现立即办理,有效降低了制度性成本,加快项目落地发展。目前,区域评估成果已服务了福建耀美实业有限公司、斯坦利机电制造等650家企业,进一步提升了投资项目审批效率、有效激发企业活力。(四)试点“信易租”,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为推动信用信息深度开发利用,推出“信易租”创新试点,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差异性的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体系。2020年,“信易租”试点范围由海西园创业大厦扩展至创新园一、二期所有入驻企业。为方便企业申报,享受政策更便捷,开发了“信易租”申报系统1.0。按照《“信易租”激励政策实施办法》,对入驻企业设置4个级别共10个档次的信用评价体系对不同等级授信主体实行阶梯式激励,企业可享受物业费、水费、电费补助。截止2020年底,锐达互动、迈新生物等20多家企业享受“信易租”补助,合计发放奖补资金9.3万元。(五)打造双创示范中心 加快创业孵化以打造双创标杆示范中心为目标,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业孵化服务平台。截止目前,园区拥有孵化面积超10万平方米,集聚中国福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启迪之星孵化基地、云泽速创、国科双创等22家创业孵化平台,其中省级以上12家,拥有创业企业(团队)约900个,吸纳就业人数2000余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约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约144家,中国福建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平台48个。全年兑现省市科技扶持资金约3000万元。经省科技厅、财政厅择优推荐,福州高新区成功获批国家创新创业特色载体,成为2020年我省唯一一家获批的园区,将获得最高5000万元的中央财政支持。三、营商环境建设永不止步“十四五”期间,福州高新区将坚定不移贯彻“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对标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研究出台更多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举措,努力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市场主体满意”和“营商评价提升”双导向,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数字政务建设。健全企业服务机制,完善“一企一议”、领导挂钩服务、重要项目统筹协调等机制。落实企业扶持政策,推进减税降费,将惠企政策落到实处,开展优化营商环境调查,了解企业发展的需求,全力协调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深化资源融合。推动顶层设计,全面融入全国一流大学城建设,力争“福建科学城”规划落地。搭建高端平台,建设海西创客大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服务平台。迅速吸引人才,争取南湖公寓、数字经济产业园蓝领公寓等约24万㎡人才住房项目动建,力争新增各类人才450人。(二)提升产业效益。狠抓用地保障,全力攻坚征迁工作确保产业用地1000亩。拓展承载空间,提速省光电产业基地、数字经济产业园等约130万㎡高标准厂房建设。(三)精准配置要素。盘活存量土地,分步推动后山、高岐等老旧工业区新(改)建。用好金融资本,加快规模1.5亿元的中科成果转化基金运作,跟踪扶持15家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完善技术体系,抓紧筹建中国(福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福州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四)推动城市升级。品质升级,集中攻坚大学城品质提升,完成大学城核心区内剩余村庄的旧村改造,完成城市品质提升项目约79项。功能升级,抓紧对接北大附中、华中师范、厦门倍凡等合作办学,快速推进12所学校、3家医院等新(改)扩建。幸福升级,与福州水务全面推进供排水合作,与市林业局共同推进旗山国家森林公园改造,建成农贸市场2个、农村幸福院13个。“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福州高新区将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重点建设六大现代城、打造五大国际品牌、实施九大专项行动”,“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水平”落实“福建科学城”和“宜学宜业宜居宜游”一流大学城的建设任务,积极打造“工业园区标准化示范基地”,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中走前列,作示范。全力以赴打造优质营商环境,不断推动政务环境更加高效廉洁、投资贸易环境更加公平开放、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越便利,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