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BvepTLib9 china.huanqiu.comarticle深化交流合作 携手共促发展/e3pmh1nnq/e3pn60p0i兰州新区党工委兰州新区管委会(2020年11月)兰州新区是2012年8月经国务院批复的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承担着“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大战略使命。兰州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节点,位于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城市的中间位置,座中六联、承东启西,对内辐射甘肃、陕西、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六省区,对外联通中西亚、南亚、欧洲等地区。规划总面积1744平方公里,建设面积24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47万人。自开发建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兰州新区以抓牢党的建设增定力,深化系统改革激活力,培育新兴产业强实体,促进创新开放增动能,精智管理城市提品位,国家级新区平台带动作用充分彰显。获批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获评“2019绿色发展优秀城市”,蝉联“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中国领军智慧城区”。经济总量从2011年的3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01.6亿元、年均增长22.8%,增速连续多年居国家级新区第一。2020年前三季度兰州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5%,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3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7.5%,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更快、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良好局面。一、集聚发展要素,开放步伐日益加快兰州新区地处兰州-西宁城市群、兰州-白银都市圈中心,区位优势明显,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甘肃唯一大型国际机场——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位于新区,客运航线250条,年旅客吞吐量1500多万人次,三期扩建后国际航线将达300条,年旅客吞吐量将达3800万人次。兰新、包兰等10条铁路干线贯通,连霍、京藏等7条高速公路连通内外。中兰客专、兰张三四线,景中高速、中白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建设,综合立体现代的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形成。要素资源富集,土地充裕,环境容量大,适合集中连片大规模开发建设。水资源丰富,引大入秦和黄河提灌工程年引水量5亿立方米。天然气、电力等能源供应充足,是全国清洁能源全覆盖、工业用电成本最低的城市之一。创新驱动能力提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国家级平台,建成国家级A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引进培育医用同位素药物研发中心、海智基地等产学研平台97个,与李灿、詹文龙等9名院士长期合作,开展国家、省市级产学研项目185项、科技研发1411项,科技成果转化313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6%,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位居全省前列。开放步伐加快,综合保税区、航空港、铁路口岸等开放平台功能不断完善,粮食、肉类、冰鲜、水果等九大特殊口岸常态化运营,有色金属交割库获批,中远海运集运场站、酒钢嘉利华分拨中心、西北国际木材交易中心挂牌运营,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获甘肃省最大单笔4亿美元外资贷款并全面建设,汽车分拨、保税仓储、金融仓储等专业物流园运营。综保区成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备案制试点,“单一窗口”报关报检100%,报关时间缩短1/3以上,进出口贸易额倍数增长。城市功能日益完善,核心区200平方公里范围内水电路气等基础全面配套。优质教育、医疗、住房等资源供给充分,全面保障入区人员就医、安居、子女入学入托需求。科教城一期7所院校现有师生7万人,全面建成后可达30万人,将为兰州新区及整个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储备和提供充足的高技能人才支撑。新型智慧城市建成运营,交通、医疗、教育等实现智能化监管调度。大力实施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空闲地复绿,城市绿地率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城市宜居度全面提升。二、突出先行快试,集成改革效应凸显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新区发展的生命线,在理念、制度、机制、流程上持续探索创新、先行快试,全面推进行政审批、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国资国企等系统改革,全员聘用制、绩效考核等改革做法吸收进国务院支持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建立精简高效管理体制,设立21个工作部门和法检机关,承担市一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职能,彻底取消管理性事业单位,工作体系更有活力,机构运行顺畅高效。持续优化行政审批,实施“承诺制、零收费、信息化、代办制”和“区域评估、多评合一、多图合一、多验合一”简易审批,实行一网通办、容缺受理、上门代办,深化工程项目审批“全流程”改革,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和开办时间分别是国务院目标的1/4、1/8,项目从洽谈到开建时间缩短一半。加大利企惠企力度,落实全方位、普惠制、持续性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不来即享”兑付奖励资金约50亿元,税收奖励达到15%。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落地大数据0.28元/度、大工业0.35元/度优惠电价政策,率先实行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等灵活供地方式,项目前期费用下降70%。企业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降至16%,工伤保险费率比现行标准低20%。紧抓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机遇,创新绿色信贷、债券、基金、保险等,“绿金通”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行,首家法人商业银行加紧筹建,筛选推荐绿色项目320个、投资1800亿元,完成首笔绿色担保业务,绿色贷款余额达136亿元,今年以来绿色产业投资增长52%、新增绿色信贷占比达50.8%。三、抓实集群延链,产业体系快速构建围绕建设“制造新区、产业新区、经济新区”目标,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动绿色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大数据、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农业、节能环保十大产业全链循环发展,引进产业项目760个,总投资3700亿元。新材料产业实现突破,德福5万吨/年超薄铜箔、正威10万吨/年高导新材料等项目建成投产,20万吨/年高档铝箔等项目加快建设,有色金属、绿色建材、光电材料等新材料产业体系形成。积极谋划建设稀土、电镀和粉末冶金产业基地,布局废旧车辆、电器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加速集聚,移动、电信数据中心及华为云计算等10个项目上网运行,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装备制造迈向高端,重点布局石化重型装备、新能源装备及电工电器、数控机床专用设备等制造体系,引进落地兰石装备、甘肃建投等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项目130个、总投资570亿元,建设全国重要的集研发、设计、制造、服务于一体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新能源汽车全链延伸,引进落地珠海银隆、兰石兰驼等一批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总投资40多亿元。引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动力电池和电机电控配套企业,构建集动力电池、电池新材料、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等为一体的绿色能源全产业链。生物医药品牌提升,加快建设“西部药谷”,佛慈、和盛堂、兰药等17个项目建成投产,总投资83亿元,2019年实现产值13.25亿元,初步形成中成药、化学药、动物疫苗、医疗器械、医药物流等为主要支撑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商贸物流快速增长,综保区、航空港、铁路口岸三大平台作用凸显,与“一带一路”沿线30个国家建立经贸关系,“兰州号”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双向常态化运营,回程班列超过去程班列,氧化铝、肉类、粮油、木材等大宗贸易全面开展,多式联运中心和物流集散枢纽初步形成。文化旅游影响扩大,积极融入“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旅游品牌建设,开发休闲度假、探险运动、民俗体验、工业参观、娱乐购物等生态旅游产品,建成西部恐龙园、长城影视城、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等文化旅游景区,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逐年倍增。现代农业全域发展,总投资239亿元的26个现代农业项目加快建设,全省最大中药材育苗基地满足30万亩种植需求,36万平方米智能温室花卉基地年产鲜花1亿支。300万头生猪、百万只羊、万头奶牛生态种养循环产业链基本形成,200万头生猪屠宰、100万只肉羊精细分割、200万吨粮油精深加工、150万吨饲料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快速建设。绿色化工迅速崛起,兰州新区紧扣“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定位,抢抓国家石化产业转移机遇,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千亿级绿色化工园区。近期规划建设150平方公里绿色化工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产品研发和中试、标准化厂房及仓储物流、高端化学品、化工新材料及危固废综合利用;远期随兰石化搬迁向北拓展,着力打造国家化工产业搬迁转移最佳承接地、科技成果转化和中试最佳目的地、绿色化工发展最佳示范区。自2018年6月启动建设以来,已引进产业项目127个,开工建设74个,落地产品过300种,上市企业8家,康鹏威耳等10多个项目不足半年投产,“专精特新”化工科技产业园3区300栋专用厂房加快建设、投运35栋,项目建设周期之短刷新全国行业纪录,打造打破垄断、替代进口、保障国家急需、军民融合高端化学品“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区和出口基地。绿色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策环境优势突出,自主买地企业投资项目可享受工业用地可租赁、弹性年期出让及先租后让,供地时只按净建设用地计价,并且依据租赁年限,设置20年、30年、40年、50年等多档,价格为6万元/年·亩、8万元/年·亩、10万元/年·亩、12万元/年·亩等多档梯度,供企业灵活选择。此外,园区“专精特新”化工科技产业园规划建设200栋甲类标准化厂房,主要引进生产进口替代、出口、国内急需紧缺以及更新换代等高精尖产品的小微型化工项目,厂房单层面积1000㎡,厂房层高23.8m,现行租赁价格为0.5元/平方米·天。奖励条件优厚,入驻项目建成投产后,新区财政以项目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额为基数,对不同投资额度给予最高8.5%的奖励。在新区纳税的各类企业,依据企业纳税,最高可享受高管个税100%减免。在新区注册并成功在主板或创业板上市、募投项目在新区的企业,新区财政一次性给予企业800万元的奖励。入驻新区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新区财政最高可一次性奖励100万元。配套设施完善,供水方面,引大入秦和黄河提灌工程设计流量5亿方/年,化工园区工业用水给水量2亿方/年,园区供水系统已全面建成。通电方面,目前10KV电路已接至建设用地红线边界,110KV变电站已具备运营条件,配套双回路供电,电价0.35元起。蒸汽方面,园区已建成2台35吨/小时燃煤锅炉、4台75吨/小时燃煤锅炉,可保证企业用汽需求,园区内天然气管道沿主干道铺设完毕,送至企业红线边界满足项目需求。污水由园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危固废处理园区已配套完成,能确保化工园区的危险废物安全、环保和经济处置。 兰州新区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投资兴业的理想地,我们发出诚挚邀请,热诚欢迎各位企业家和朋友前来新区参观考察、洽谈合作、投资兴业。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亲商、优商、安商、富商”的理念,以开放的政策机制、完善的基础设施、诚信的人文环境、优质的政务服务、和谐的社会环境,与大家携手合作,共谋发展,共创辉煌!1608533545675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崔舒飞环球时报1608533545675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51878bb05d787e7fce4ed2ad6262c8dfu5.jpg{"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兰州新区党工委兰州新区管委会(2020年11月)兰州新区是2012年8月经国务院批复的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承担着“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大战略使命。兰州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节点,位于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城市的中间位置,座中六联、承东启西,对内辐射甘肃、陕西、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六省区,对外联通中西亚、南亚、欧洲等地区。规划总面积1744平方公里,建设面积24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47万人。自开发建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兰州新区以抓牢党的建设增定力,深化系统改革激活力,培育新兴产业强实体,促进创新开放增动能,精智管理城市提品位,国家级新区平台带动作用充分彰显。获批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获评“2019绿色发展优秀城市”,蝉联“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中国领军智慧城区”。经济总量从2011年的3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01.6亿元、年均增长22.8%,增速连续多年居国家级新区第一。2020年前三季度兰州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5%,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3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7.5%,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更快、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良好局面。一、集聚发展要素,开放步伐日益加快兰州新区地处兰州-西宁城市群、兰州-白银都市圈中心,区位优势明显,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甘肃唯一大型国际机场——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位于新区,客运航线250条,年旅客吞吐量1500多万人次,三期扩建后国际航线将达300条,年旅客吞吐量将达3800万人次。兰新、包兰等10条铁路干线贯通,连霍、京藏等7条高速公路连通内外。中兰客专、兰张三四线,景中高速、中白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建设,综合立体现代的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形成。要素资源富集,土地充裕,环境容量大,适合集中连片大规模开发建设。水资源丰富,引大入秦和黄河提灌工程年引水量5亿立方米。天然气、电力等能源供应充足,是全国清洁能源全覆盖、工业用电成本最低的城市之一。创新驱动能力提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国家级平台,建成国家级A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引进培育医用同位素药物研发中心、海智基地等产学研平台97个,与李灿、詹文龙等9名院士长期合作,开展国家、省市级产学研项目185项、科技研发1411项,科技成果转化313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6%,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位居全省前列。开放步伐加快,综合保税区、航空港、铁路口岸等开放平台功能不断完善,粮食、肉类、冰鲜、水果等九大特殊口岸常态化运营,有色金属交割库获批,中远海运集运场站、酒钢嘉利华分拨中心、西北国际木材交易中心挂牌运营,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获甘肃省最大单笔4亿美元外资贷款并全面建设,汽车分拨、保税仓储、金融仓储等专业物流园运营。综保区成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备案制试点,“单一窗口”报关报检100%,报关时间缩短1/3以上,进出口贸易额倍数增长。城市功能日益完善,核心区200平方公里范围内水电路气等基础全面配套。优质教育、医疗、住房等资源供给充分,全面保障入区人员就医、安居、子女入学入托需求。科教城一期7所院校现有师生7万人,全面建成后可达30万人,将为兰州新区及整个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储备和提供充足的高技能人才支撑。新型智慧城市建成运营,交通、医疗、教育等实现智能化监管调度。大力实施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空闲地复绿,城市绿地率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城市宜居度全面提升。二、突出先行快试,集成改革效应凸显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新区发展的生命线,在理念、制度、机制、流程上持续探索创新、先行快试,全面推进行政审批、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国资国企等系统改革,全员聘用制、绩效考核等改革做法吸收进国务院支持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建立精简高效管理体制,设立21个工作部门和法检机关,承担市一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职能,彻底取消管理性事业单位,工作体系更有活力,机构运行顺畅高效。持续优化行政审批,实施“承诺制、零收费、信息化、代办制”和“区域评估、多评合一、多图合一、多验合一”简易审批,实行一网通办、容缺受理、上门代办,深化工程项目审批“全流程”改革,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和开办时间分别是国务院目标的1/4、1/8,项目从洽谈到开建时间缩短一半。加大利企惠企力度,落实全方位、普惠制、持续性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不来即享”兑付奖励资金约50亿元,税收奖励达到15%。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落地大数据0.28元/度、大工业0.35元/度优惠电价政策,率先实行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等灵活供地方式,项目前期费用下降70%。企业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降至16%,工伤保险费率比现行标准低20%。紧抓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机遇,创新绿色信贷、债券、基金、保险等,“绿金通”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行,首家法人商业银行加紧筹建,筛选推荐绿色项目320个、投资1800亿元,完成首笔绿色担保业务,绿色贷款余额达136亿元,今年以来绿色产业投资增长52%、新增绿色信贷占比达50.8%。三、抓实集群延链,产业体系快速构建围绕建设“制造新区、产业新区、经济新区”目标,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动绿色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大数据、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农业、节能环保十大产业全链循环发展,引进产业项目760个,总投资3700亿元。新材料产业实现突破,德福5万吨/年超薄铜箔、正威10万吨/年高导新材料等项目建成投产,20万吨/年高档铝箔等项目加快建设,有色金属、绿色建材、光电材料等新材料产业体系形成。积极谋划建设稀土、电镀和粉末冶金产业基地,布局废旧车辆、电器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加速集聚,移动、电信数据中心及华为云计算等10个项目上网运行,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装备制造迈向高端,重点布局石化重型装备、新能源装备及电工电器、数控机床专用设备等制造体系,引进落地兰石装备、甘肃建投等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项目130个、总投资570亿元,建设全国重要的集研发、设计、制造、服务于一体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新能源汽车全链延伸,引进落地珠海银隆、兰石兰驼等一批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总投资40多亿元。引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动力电池和电机电控配套企业,构建集动力电池、电池新材料、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等为一体的绿色能源全产业链。生物医药品牌提升,加快建设“西部药谷”,佛慈、和盛堂、兰药等17个项目建成投产,总投资83亿元,2019年实现产值13.25亿元,初步形成中成药、化学药、动物疫苗、医疗器械、医药物流等为主要支撑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商贸物流快速增长,综保区、航空港、铁路口岸三大平台作用凸显,与“一带一路”沿线30个国家建立经贸关系,“兰州号”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双向常态化运营,回程班列超过去程班列,氧化铝、肉类、粮油、木材等大宗贸易全面开展,多式联运中心和物流集散枢纽初步形成。文化旅游影响扩大,积极融入“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旅游品牌建设,开发休闲度假、探险运动、民俗体验、工业参观、娱乐购物等生态旅游产品,建成西部恐龙园、长城影视城、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等文化旅游景区,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逐年倍增。现代农业全域发展,总投资239亿元的26个现代农业项目加快建设,全省最大中药材育苗基地满足30万亩种植需求,36万平方米智能温室花卉基地年产鲜花1亿支。300万头生猪、百万只羊、万头奶牛生态种养循环产业链基本形成,200万头生猪屠宰、100万只肉羊精细分割、200万吨粮油精深加工、150万吨饲料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快速建设。绿色化工迅速崛起,兰州新区紧扣“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定位,抢抓国家石化产业转移机遇,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千亿级绿色化工园区。近期规划建设150平方公里绿色化工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产品研发和中试、标准化厂房及仓储物流、高端化学品、化工新材料及危固废综合利用;远期随兰石化搬迁向北拓展,着力打造国家化工产业搬迁转移最佳承接地、科技成果转化和中试最佳目的地、绿色化工发展最佳示范区。自2018年6月启动建设以来,已引进产业项目127个,开工建设74个,落地产品过300种,上市企业8家,康鹏威耳等10多个项目不足半年投产,“专精特新”化工科技产业园3区300栋专用厂房加快建设、投运35栋,项目建设周期之短刷新全国行业纪录,打造打破垄断、替代进口、保障国家急需、军民融合高端化学品“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区和出口基地。绿色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策环境优势突出,自主买地企业投资项目可享受工业用地可租赁、弹性年期出让及先租后让,供地时只按净建设用地计价,并且依据租赁年限,设置20年、30年、40年、50年等多档,价格为6万元/年·亩、8万元/年·亩、10万元/年·亩、12万元/年·亩等多档梯度,供企业灵活选择。此外,园区“专精特新”化工科技产业园规划建设200栋甲类标准化厂房,主要引进生产进口替代、出口、国内急需紧缺以及更新换代等高精尖产品的小微型化工项目,厂房单层面积1000㎡,厂房层高23.8m,现行租赁价格为0.5元/平方米·天。奖励条件优厚,入驻项目建成投产后,新区财政以项目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额为基数,对不同投资额度给予最高8.5%的奖励。在新区纳税的各类企业,依据企业纳税,最高可享受高管个税100%减免。在新区注册并成功在主板或创业板上市、募投项目在新区的企业,新区财政一次性给予企业800万元的奖励。入驻新区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新区财政最高可一次性奖励100万元。配套设施完善,供水方面,引大入秦和黄河提灌工程设计流量5亿方/年,化工园区工业用水给水量2亿方/年,园区供水系统已全面建成。通电方面,目前10KV电路已接至建设用地红线边界,110KV变电站已具备运营条件,配套双回路供电,电价0.35元起。蒸汽方面,园区已建成2台35吨/小时燃煤锅炉、4台75吨/小时燃煤锅炉,可保证企业用汽需求,园区内天然气管道沿主干道铺设完毕,送至企业红线边界满足项目需求。污水由园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危固废处理园区已配套完成,能确保化工园区的危险废物安全、环保和经济处置。 兰州新区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投资兴业的理想地,我们发出诚挚邀请,热诚欢迎各位企业家和朋友前来新区参观考察、洽谈合作、投资兴业。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亲商、优商、安商、富商”的理念,以开放的政策机制、完善的基础设施、诚信的人文环境、优质的政务服务、和谐的社会环境,与大家携手合作,共谋发展,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