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zDvvGNEdOA china.huanqiu.comarticle向改革要动力 向创新要活力凝心聚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e3pmh1nnq/e3pn60p0i近年来,延安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决策部署,坚持把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作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标任务抓改革,聚焦问题抓整改,全市各级政务服务效率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2019年,全市新增市场4.6万户、新增“五上”企业236户,累计减费降税28.3亿元,清欠民营企业账款23.5亿元,民间投资增长42.7%,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考核排名稳居陕西省第一方阵。一、推进“三项改革”促优化。坚持把经济管理权放到离市场最近的地方、把社会管理权放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让广大群众和市场主体更有获得感。一是强力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率先在全省实现市县两级行政审批服务局全覆盖,将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审批全部集中到一个部门管理、政务服务集中到一个大厅办理,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从管理体制上彻底解决了行政审批“一长三多(时间长、部门多、材料多、环节多)”、群众和企业办事“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试点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和广大企业群众的一致好评,为全省改革树立了“样板”。二是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紧紧围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坚持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实行“减、放、并、转、调、集”多措并举,构建一张蓝图统筹项目实施、一个系统实施统一管理、一个窗口提升综合服务、一张表单整合申报材料、一套机制规范审批运行、一个部门实施集中审批“六个一”管理办法。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一般类型项目审批时限分别压缩为100个和70个工作日,小型类项目分别为50个和30个工作日,审批效率显著提升,形成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延安模式”,得到了国家住建部的高度评价。三是全面推行政务服务“标准化、清单式”管理。聚焦企业关切和群众办事难点堵点,创新推行“标准化、清单式”管理,科学细化量化审批服务和群众办事标准,压减自由裁量权,制定公布了市场主体获得水、电、气、暖,企业开办和注销、办理施工许可证、方便纳税、获得信贷和办理财产登记等16方面所需的材料、环节、费用清单,通过报刊、电视、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向社会公开发布,同步公布市营商办和行业部门两种监督方式,行业服务效率大幅提升,投诉举报明显减少,企业群众反响良好。“标准化、清单式”管理模式被确定为省级层面5项改革举措之一,在全省范围复制推广。二、突出“三项措施”抓提升。坚持标本兼治工作思路,在“治本”上坚持多管齐下、综合发力,在“治标”上注重对准靶向、精准施策。一是突出统筹谋划。坚持“一把手”负责制,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定期组织召开“八办四组”联系会议,及时掌握工作进展,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工作推进有力有序。先后制定印发了《延安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方案》《延安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聚焦企业关切进一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实施方案》和《延安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逐步搭起夯实了改革的“四梁八柱”,做到了目标明确、责任夯实、措施到位。二是突出专项整治。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发力,补齐短板弱项。在规范中介服务方面,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成了延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介服务超市并上线试运行。在规范涉企收费方面,严格落实中省普遍性降费政策,扎实开展规范涉企收费专项行动,全面清理整顿中介收费,规范行业协会性收费,建立涉企收费投诉举报制度,切实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在诚信体系建设方面,深入开展首批国家守信激励创新试点工作,建成运行延安市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陕西)、延安市“互联网+政务平台”“多规合一”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在优化便民服务方面,进一步完善市级为民服务大厅功能和服务设施,基本实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强力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全市13个县区的乡镇(社区)全部建立了便民服务站。在政策落地落实方面,全面梳理市级层面出台的产业、减费降税、金融、科技、就业、土地、生态环保、工程建设、跨境贸易、“放管服”改革及便民服务政策,引据中省政策文件34个、梳理查找市级政策文件40个,逐项制定政策核心条款清单和政策落地流程图,有力促进各项便民利企政策落地落实。三是突出宣传培训。《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颁布后,在全省率先组织开展为期3天的专题培训,围绕学习贯彻《条例》、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诚信体系建设进行集中授课,解读政策,交流经验,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大力宣传各县区、各部门单位在工作中积累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全方位、多平台展示改革成果和工作成效,2020年累计开展集中宣传7次,政策解读56期,刊发(播出)宣传稿件1675件,企业群众的知晓率和认同感不断提升,“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乎营商环境”的良好工作氛围更加浓厚。 三、建立“三项机制”抓落实。充分运用营商环境举报投诉、明察暗访、执纪问责等工作手段,建立了有诉必查、跟踪督办、全面反馈的督查制度,突出问效,强化追责。一是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开通了12345营商环境投诉专线通道,公布市营商办举报电话,设立专用投诉信箱,通过广泛征集、精准识别、实地核查等方式查找案件线索,启动调查程序。疫情期间,进一步加强营商环境举报投诉受理工作,有力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创新开展“营商环境体验官”工作,选聘招募“营商环境体验官”150名,参与体验监督全市各级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工作,建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工作机制,倒逼政府部门提升服务效能、促进各级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推动全市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提升。二是建立明察暗访制度。市营商办根据工作推进情况,及时深入县区、部门、企业开展不间断明察暗访,对发现的问题线索及时转办移交,办理情况在全市范围内予以通报。去年以来,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要陪同的方式,先后开展明察暗访14次,有力地推动了工作落实。三是建立纪委执纪问责制度。出台了《关于加强对优化营商环境执纪问责的实施方案》和《关于集中开展机关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方案》,市县两级纪检监察机关根据问题线索和举报受访情况,严肃执纪问责。2019年,联合市纪委监委、延安电视台举办“电视问政”栏目2期,收到了良好社会效益。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延安市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坚持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助推延安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企业群众满意度为指引,突出重点,聚焦堵点,攻克难点,加力推动全市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提升。159583224437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崔舒飞环球时报159583224437110[]{"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近年来,延安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决策部署,坚持把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作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标任务抓改革,聚焦问题抓整改,全市各级政务服务效率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2019年,全市新增市场4.6万户、新增“五上”企业236户,累计减费降税28.3亿元,清欠民营企业账款23.5亿元,民间投资增长42.7%,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考核排名稳居陕西省第一方阵。一、推进“三项改革”促优化。坚持把经济管理权放到离市场最近的地方、把社会管理权放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让广大群众和市场主体更有获得感。一是强力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率先在全省实现市县两级行政审批服务局全覆盖,将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审批全部集中到一个部门管理、政务服务集中到一个大厅办理,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从管理体制上彻底解决了行政审批“一长三多(时间长、部门多、材料多、环节多)”、群众和企业办事“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试点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和广大企业群众的一致好评,为全省改革树立了“样板”。二是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紧紧围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坚持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实行“减、放、并、转、调、集”多措并举,构建一张蓝图统筹项目实施、一个系统实施统一管理、一个窗口提升综合服务、一张表单整合申报材料、一套机制规范审批运行、一个部门实施集中审批“六个一”管理办法。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一般类型项目审批时限分别压缩为100个和70个工作日,小型类项目分别为50个和30个工作日,审批效率显著提升,形成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延安模式”,得到了国家住建部的高度评价。三是全面推行政务服务“标准化、清单式”管理。聚焦企业关切和群众办事难点堵点,创新推行“标准化、清单式”管理,科学细化量化审批服务和群众办事标准,压减自由裁量权,制定公布了市场主体获得水、电、气、暖,企业开办和注销、办理施工许可证、方便纳税、获得信贷和办理财产登记等16方面所需的材料、环节、费用清单,通过报刊、电视、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向社会公开发布,同步公布市营商办和行业部门两种监督方式,行业服务效率大幅提升,投诉举报明显减少,企业群众反响良好。“标准化、清单式”管理模式被确定为省级层面5项改革举措之一,在全省范围复制推广。二、突出“三项措施”抓提升。坚持标本兼治工作思路,在“治本”上坚持多管齐下、综合发力,在“治标”上注重对准靶向、精准施策。一是突出统筹谋划。坚持“一把手”负责制,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定期组织召开“八办四组”联系会议,及时掌握工作进展,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工作推进有力有序。先后制定印发了《延安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方案》《延安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聚焦企业关切进一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实施方案》和《延安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逐步搭起夯实了改革的“四梁八柱”,做到了目标明确、责任夯实、措施到位。二是突出专项整治。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发力,补齐短板弱项。在规范中介服务方面,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成了延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介服务超市并上线试运行。在规范涉企收费方面,严格落实中省普遍性降费政策,扎实开展规范涉企收费专项行动,全面清理整顿中介收费,规范行业协会性收费,建立涉企收费投诉举报制度,切实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在诚信体系建设方面,深入开展首批国家守信激励创新试点工作,建成运行延安市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陕西)、延安市“互联网+政务平台”“多规合一”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在优化便民服务方面,进一步完善市级为民服务大厅功能和服务设施,基本实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强力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全市13个县区的乡镇(社区)全部建立了便民服务站。在政策落地落实方面,全面梳理市级层面出台的产业、减费降税、金融、科技、就业、土地、生态环保、工程建设、跨境贸易、“放管服”改革及便民服务政策,引据中省政策文件34个、梳理查找市级政策文件40个,逐项制定政策核心条款清单和政策落地流程图,有力促进各项便民利企政策落地落实。三是突出宣传培训。《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颁布后,在全省率先组织开展为期3天的专题培训,围绕学习贯彻《条例》、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诚信体系建设进行集中授课,解读政策,交流经验,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大力宣传各县区、各部门单位在工作中积累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全方位、多平台展示改革成果和工作成效,2020年累计开展集中宣传7次,政策解读56期,刊发(播出)宣传稿件1675件,企业群众的知晓率和认同感不断提升,“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乎营商环境”的良好工作氛围更加浓厚。 三、建立“三项机制”抓落实。充分运用营商环境举报投诉、明察暗访、执纪问责等工作手段,建立了有诉必查、跟踪督办、全面反馈的督查制度,突出问效,强化追责。一是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开通了12345营商环境投诉专线通道,公布市营商办举报电话,设立专用投诉信箱,通过广泛征集、精准识别、实地核查等方式查找案件线索,启动调查程序。疫情期间,进一步加强营商环境举报投诉受理工作,有力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创新开展“营商环境体验官”工作,选聘招募“营商环境体验官”150名,参与体验监督全市各级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工作,建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工作机制,倒逼政府部门提升服务效能、促进各级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推动全市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提升。二是建立明察暗访制度。市营商办根据工作推进情况,及时深入县区、部门、企业开展不间断明察暗访,对发现的问题线索及时转办移交,办理情况在全市范围内予以通报。去年以来,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要陪同的方式,先后开展明察暗访14次,有力地推动了工作落实。三是建立纪委执纪问责制度。出台了《关于加强对优化营商环境执纪问责的实施方案》和《关于集中开展机关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方案》,市县两级纪检监察机关根据问题线索和举报受访情况,严肃执纪问责。2019年,联合市纪委监委、延安电视台举办“电视问政”栏目2期,收到了良好社会效益。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延安市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坚持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助推延安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企业群众满意度为指引,突出重点,聚焦堵点,攻克难点,加力推动全市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