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i4Q2 china.huanqiu.comarticle他们是比钢铁还硬的汉子——天路之巅看不见的“轨枕”/e3pmh1nnq/e3pmh1obd新华社拉萨2月15日电 题:他们是比钢铁还硬的汉子——天路之巅看不见的“轨枕”新华社记者周健伟、白少波、张京品唐古拉,意为“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2006年,青藏铁路纵跨唐古拉,“钢铁巨龙”穿越世界屋脊。随后,唐古拉线路工人接替建设者,进驻“生命禁区”,养护维修青藏铁路这段海拔最高、灾害最多的125公里冻土线路。春运时节正值隆冬,平均海拔5000米的唐古拉山区风吹石头跑、雪打如刀割,氧气含量不到海平面的40%。为确保火车安全通行,上百名线路工、劳务工坚守在这里,顶狂风战暴雪,排除冻土、大风、塌方等危害铁路安全的险情,用血肉之躯铸成一根根看不见的“轨枕”,托起青藏铁路安全运行的奇迹。石头都磨不透的“铁人”早上8点半,天刚蒙蒙亮,嘹亮的哨声划破唐古拉的宁静。32岁的工长扎西旺堆从床上一跃而起,穿衣洗漱在几分钟内完成。他一边系衣扣,一边往食堂快步走去,把一句话甩在身后:“今天上午有一个小时的维修‘天窗’,不抓紧怎么行!”青藏铁路通车已10多年。随着需求不断增加,每天运行的列车已达数十趟。扎西旺堆所说的“天窗”,是列车运行间隙的抢修铁轨时间,一次仅一个小时,但是要提前几个小时准备。“必须争分夺秒。”扎西旺堆嘴里嚼着饼子,一字一顿地说。唐古拉极度高寒缺氧,快走两步就头晕目眩,胸口憋痛。工人们抱着20公斤重的捣固机,身体伴随着机器轰鸣剧烈抖动,将道渣捣实、固定。短短几分钟,汗水就在额头上冒出,又很快结成冰霜……扎西旺堆满嘴胡茬、脸庞黝黑。今年是他在青藏铁路唐古拉线工作的第12个年头。这个藏族汉子,在工友口中是连石头都磨不透的“铁人”。扎西旺堆的家在拉萨,2003年初中毕业时,他从老师口中听说铁路修到了唐古拉山,以后会需要很多铁路工人,就报考了包头铁道工程学院的中专班,成为定向培养的西藏第一代藏族铁路工人。青藏铁路通车的第二年,扎西旺堆毕业,分配到唐古拉线路车间。从铺道渣,清筛整理道床、边坡,到更换、放正和修理轨枕,调整道岔,拨正线路,再到起道捣固……扎西旺堆跟着老铁路工人学起,掌握了十几道工序,稚嫩的双手也渐渐长出一层又一层老茧。现在,扎西旺堆负责起道捣固前的轨道数据检测工作。这要求熟练运用轨检小车、道尺等,牢记两个铁轨的轨距和水平高低范围,“差一毫米,就会影响旅客在火车上的舒适度,铁轨的使用寿命也会缩短。”“当铁路工人,干的就是‘硬活’,就要敢碰硬。”大多数时候,扎西旺堆需要跪在铁轨上,侧身脸颊贴地观测铁轨的水平高度是否达标,每天平均要跪下三四百次。久而久之,扎西旺堆除了手上的老茧,膝盖也磨出厚厚的茧子。为铁轨而坚守的人们唐古拉山的冬季时间超过半年,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气候条件,唐古拉线路工人没有退缩、没有怨言,在人类难以生存的环境下,创造了4300多天安全运行的纪录。10多年来,唐古拉线路车间所有工人和劳务工在两根铁轨上工作,也在两根铁轨上生活。车间22名职工、88名劳务工,每天想着的就是确保青藏铁路畅通,让每一辆列车安全平稳通过。“来到雪域高原,我们就爱上这片土地;既然选择这份职业,我们就只顾风雨兼程。”驻地楼道里的标语道出了工人们的心声。四五月份已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但是唐古拉山依然处在冰雪期。2015年5月的一天,在风雪中劳累了一天的职工带着疲倦进入梦乡。凌晨1点多,急促的电话铃声把大家叫醒:“紧急任务,K1309—K1316段线路被大雪掩埋,影响行车,需要立即施工抢险。”车间党支部书记郭登岭、车间主任李彪林立即带领应急队赶往现场,发现线路积雪已高出轨面10多厘米,马上带头组织人员清理。狂风夹杂着雪花打在脸上生疼,零下20摄氏度的气温刺骨寒冷,应急队连续奋战5个多小时才将积雪清理完毕。但是,他们还没来得及洗把脸,又有道岔因积雪积冰无法转换,职工们又投入另一场战斗,直至早晨八点半积雪才全部清理完。唐古拉初升的朝阳下,一列客车安全驶过,每一名工人黝黑的面颊上,都洋溢着自豪和骄傲。“这在唐古拉早就成了家常饭。”唐古拉线路车间副主任马祎俊说,10多年来,大家累计完成了近10万个数据的观测记录和搜集整理,针对雪域高原冻土变化规律和特点,按照“冬病夏治,夏水冬防”的思路,冬防断,夏防胀,暑防洪,春秋两季防变化,确保世界最难维护铁路的万无一失。挺起奋斗者的丰碑巍巍唐古拉,高耸入云天。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火车站是无人值守火车站,每年一半时间都矗立在风雪中。只有少数列车为了临时会让,才在唐古拉站短暂停车。车站可以没有站长,但是,铁轨离不开线路工。扎西旺堆和工友们长期守护唐古拉线的铁轨,不少人患上了高原病。2006年,青藏铁路格拉段开通运营之初,车间为解决职工就餐问题开办了食堂。但是因为生活环境艰苦、自然条件恶劣,聘用的厨师不到两个月就走了。时任工长李彪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硬是让妻子关掉城里的美容用品店,把3岁孩子扔给农村老家的父母,跟着他来到唐古拉为工友们掌勺做饭。李彪林说:“作为雪域天路上的守护者,双肩挂雪、面对寒风坚守在铁路上,就是为了守护每一名旅客的归途。”李彪林和他的工友们说不出什么豪言壮语。就是这样一群普通人,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平凡劳动中,铸就了不平凡的人生。前几年,线路工余国军的老父亲因病突然去世,由于手机通讯不畅,当他得知后已是次日,加上工区离西宁1300多公里,要赶回去最快也得3天。说到这里,他再一次流下了泪水。2月初,一场大雪降在唐古拉山,莽莽雪原上,一趟趟火车飞驰而过,铁路工人远远地敬礼,但很少有旅客注意到这一幕。马祎俊说:“只要火车平稳安全地驶过,就是最大的自豪和骄傲,我们甘做看不见的‘轨枕’。”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旅客和货物发送量分别达1655万人次、3400多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0.3%、5.8%,其中旅客发送量创历史新高。今年春运期间,青藏铁路预计将发送旅客148万人次。在“生命禁区”,唐古拉线路工人用生命守护天路通途,挺起一座奋斗者的丰碑。(完)1550213640000责编:刘艳君新华社155021364000011[]//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9/0215/20190215025525333.jpg{"email":"liuyanjun@huanqiu.com","name":"刘艳君"}
新华社拉萨2月15日电 题:他们是比钢铁还硬的汉子——天路之巅看不见的“轨枕”新华社记者周健伟、白少波、张京品唐古拉,意为“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2006年,青藏铁路纵跨唐古拉,“钢铁巨龙”穿越世界屋脊。随后,唐古拉线路工人接替建设者,进驻“生命禁区”,养护维修青藏铁路这段海拔最高、灾害最多的125公里冻土线路。春运时节正值隆冬,平均海拔5000米的唐古拉山区风吹石头跑、雪打如刀割,氧气含量不到海平面的40%。为确保火车安全通行,上百名线路工、劳务工坚守在这里,顶狂风战暴雪,排除冻土、大风、塌方等危害铁路安全的险情,用血肉之躯铸成一根根看不见的“轨枕”,托起青藏铁路安全运行的奇迹。石头都磨不透的“铁人”早上8点半,天刚蒙蒙亮,嘹亮的哨声划破唐古拉的宁静。32岁的工长扎西旺堆从床上一跃而起,穿衣洗漱在几分钟内完成。他一边系衣扣,一边往食堂快步走去,把一句话甩在身后:“今天上午有一个小时的维修‘天窗’,不抓紧怎么行!”青藏铁路通车已10多年。随着需求不断增加,每天运行的列车已达数十趟。扎西旺堆所说的“天窗”,是列车运行间隙的抢修铁轨时间,一次仅一个小时,但是要提前几个小时准备。“必须争分夺秒。”扎西旺堆嘴里嚼着饼子,一字一顿地说。唐古拉极度高寒缺氧,快走两步就头晕目眩,胸口憋痛。工人们抱着20公斤重的捣固机,身体伴随着机器轰鸣剧烈抖动,将道渣捣实、固定。短短几分钟,汗水就在额头上冒出,又很快结成冰霜……扎西旺堆满嘴胡茬、脸庞黝黑。今年是他在青藏铁路唐古拉线工作的第12个年头。这个藏族汉子,在工友口中是连石头都磨不透的“铁人”。扎西旺堆的家在拉萨,2003年初中毕业时,他从老师口中听说铁路修到了唐古拉山,以后会需要很多铁路工人,就报考了包头铁道工程学院的中专班,成为定向培养的西藏第一代藏族铁路工人。青藏铁路通车的第二年,扎西旺堆毕业,分配到唐古拉线路车间。从铺道渣,清筛整理道床、边坡,到更换、放正和修理轨枕,调整道岔,拨正线路,再到起道捣固……扎西旺堆跟着老铁路工人学起,掌握了十几道工序,稚嫩的双手也渐渐长出一层又一层老茧。现在,扎西旺堆负责起道捣固前的轨道数据检测工作。这要求熟练运用轨检小车、道尺等,牢记两个铁轨的轨距和水平高低范围,“差一毫米,就会影响旅客在火车上的舒适度,铁轨的使用寿命也会缩短。”“当铁路工人,干的就是‘硬活’,就要敢碰硬。”大多数时候,扎西旺堆需要跪在铁轨上,侧身脸颊贴地观测铁轨的水平高度是否达标,每天平均要跪下三四百次。久而久之,扎西旺堆除了手上的老茧,膝盖也磨出厚厚的茧子。为铁轨而坚守的人们唐古拉山的冬季时间超过半年,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气候条件,唐古拉线路工人没有退缩、没有怨言,在人类难以生存的环境下,创造了4300多天安全运行的纪录。10多年来,唐古拉线路车间所有工人和劳务工在两根铁轨上工作,也在两根铁轨上生活。车间22名职工、88名劳务工,每天想着的就是确保青藏铁路畅通,让每一辆列车安全平稳通过。“来到雪域高原,我们就爱上这片土地;既然选择这份职业,我们就只顾风雨兼程。”驻地楼道里的标语道出了工人们的心声。四五月份已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但是唐古拉山依然处在冰雪期。2015年5月的一天,在风雪中劳累了一天的职工带着疲倦进入梦乡。凌晨1点多,急促的电话铃声把大家叫醒:“紧急任务,K1309—K1316段线路被大雪掩埋,影响行车,需要立即施工抢险。”车间党支部书记郭登岭、车间主任李彪林立即带领应急队赶往现场,发现线路积雪已高出轨面10多厘米,马上带头组织人员清理。狂风夹杂着雪花打在脸上生疼,零下20摄氏度的气温刺骨寒冷,应急队连续奋战5个多小时才将积雪清理完毕。但是,他们还没来得及洗把脸,又有道岔因积雪积冰无法转换,职工们又投入另一场战斗,直至早晨八点半积雪才全部清理完。唐古拉初升的朝阳下,一列客车安全驶过,每一名工人黝黑的面颊上,都洋溢着自豪和骄傲。“这在唐古拉早就成了家常饭。”唐古拉线路车间副主任马祎俊说,10多年来,大家累计完成了近10万个数据的观测记录和搜集整理,针对雪域高原冻土变化规律和特点,按照“冬病夏治,夏水冬防”的思路,冬防断,夏防胀,暑防洪,春秋两季防变化,确保世界最难维护铁路的万无一失。挺起奋斗者的丰碑巍巍唐古拉,高耸入云天。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火车站是无人值守火车站,每年一半时间都矗立在风雪中。只有少数列车为了临时会让,才在唐古拉站短暂停车。车站可以没有站长,但是,铁轨离不开线路工。扎西旺堆和工友们长期守护唐古拉线的铁轨,不少人患上了高原病。2006年,青藏铁路格拉段开通运营之初,车间为解决职工就餐问题开办了食堂。但是因为生活环境艰苦、自然条件恶劣,聘用的厨师不到两个月就走了。时任工长李彪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硬是让妻子关掉城里的美容用品店,把3岁孩子扔给农村老家的父母,跟着他来到唐古拉为工友们掌勺做饭。李彪林说:“作为雪域天路上的守护者,双肩挂雪、面对寒风坚守在铁路上,就是为了守护每一名旅客的归途。”李彪林和他的工友们说不出什么豪言壮语。就是这样一群普通人,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平凡劳动中,铸就了不平凡的人生。前几年,线路工余国军的老父亲因病突然去世,由于手机通讯不畅,当他得知后已是次日,加上工区离西宁1300多公里,要赶回去最快也得3天。说到这里,他再一次流下了泪水。2月初,一场大雪降在唐古拉山,莽莽雪原上,一趟趟火车飞驰而过,铁路工人远远地敬礼,但很少有旅客注意到这一幕。马祎俊说:“只要火车平稳安全地驶过,就是最大的自豪和骄傲,我们甘做看不见的‘轨枕’。”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旅客和货物发送量分别达1655万人次、3400多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0.3%、5.8%,其中旅客发送量创历史新高。今年春运期间,青藏铁路预计将发送旅客148万人次。在“生命禁区”,唐古拉线路工人用生命守护天路通途,挺起一座奋斗者的丰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