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PDTA china.huanqiu.comarticle社科院报告:有钱不花是经济不景气首要根源/e3pmh1nnq/e3pmh1obd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天(9月21日),由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4-2015)》发布会在京召开。蓝皮书首先判断,预计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将会低于7%,同时也提到说中国经济新常态,最为核心的要义就是要充分认识到阶段跨越所需要的整体性变革,这其中既包括微观逐利这些企业要进行调整应对新的情况,也要求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等宏观经济政策也需要进行调整,使得经济增长的路能够顺利的由模仿阶段进入自主创新阶段。蓝皮书提到政府在宏观政策方面有足够的定力,不要被经济增长减速的这种表象所困扰,让减速成为一种“清洁机制”以清理那些只能模仿技术而无法自主创新的一些“僵尸企业”,从而鼓励这些企业技术的升级换代。 同时在蓝皮书上还看到这样的表述说,“有钱不花”是市场经济中最大的懒政和宏观经济不景气的首要根源,这其中提到说政府要克服懒政的状态,要努力花钱,推进预算制度。传统上我们将西方财政称为“吃饭财政”,也就是说,西方财政它的支出主要用于形成那些财政供养人员的收入,而我国的财政则被称为“发展财政”,意思是要做更多的建设项目,从而带来更快的发展和更多的财政收入。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几乎是无可厚非的。财政本身就是政府活动的资金写照,当市场资源配置活动的功能深入到公共服务领域的时候,政府的活动就越来越市场化了,客观要求就是财政资金的使用应该更加符合市场规则。自本届政府执政以来,国务院至少有10次会议都涉及到了激活财政“存量资金”或者“沉睡资金”问题,甚至还启动了问责程序,但是目前来说,依然存在着严重的滞留现象,这就说明我国财政紧缩并不是一个短缺问题,而是一个制度问题。现在执行的预算科目和财经纪律基本上计划经济时期的,已经距离市场基础越来越远。因此蓝皮书就认为制定面向市场化的支出制度,尤其是财经制度,才是缓解财政性紧缩的根本。当然通过增大政府来购买公共服务的比重来替换和实现原有的这些体制内的财政支出,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了。建议重新优化配置政府资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21日发布《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4-2015)》,将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预测从春季报告的7%下调至6.9%。报告还预测,“十三五”时期(2016年至2020年),我国GDP增长率将在6%左右,低于十八大提出“两个翻一番”目标所需要的6.5%。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逐步增大,社科院经济学部建议,加强制度完善,尽快重新优化配置政府资产,同时加大人力资本培育。承压 今年增长目标恐难实现此前,社科院经济学部连续两次报告预测,2015年我国GDP的同比增长率将达到7%,此次下调至6.9%,低于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7%的全年预期目标。对此,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解释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着低通胀的压力。他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2015年开局以来,政府全面推动改革与经济转型,一方面积极消化前期经济增长和政策激励累积下的债务压力;另一方面积极推动股权市场、利率市场化、汇率国际化等金融要素的改革,以期通过金融体系改革推动经济转型。着眼于“十三五”开启了战略性区域布局,并号召全面创新创业,推动经济走内生化发展的道路。但转型过程仍面临巨大挑战,如低通胀对经济健康发展的威胁,挑战与机遇并存是转型过渡时期的特点。张平进一步解释说,持续三年的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负增长带来了低通胀压力,2015年上半年,PPI为-4.6%,GDP平减指数为-1.6%。可以预计未来一段时期,生产部门通缩将加剧,由于消费者物价指数也低于预期,GDP平减指数更多地跟随PPI变化,2015年GDP平减指数预计为-1.4%,预计全年处于负增长。这就从微观层面导致了非金融企业的盈利低于融资成本,而以前累积的高成本负债及高负债率直接降低了企业的净资本水平,抵押物价值下降,而且经济下行后又导致一些企业破产,银行坏账增加,促使银行更为审慎,银行收缩信贷,企业无利可图也不愿再投资,宁可作为放款人获取高的短期流动性回报。企业、地方政府、银行从盈利下滑到资产下降,坏账增加,相互传染,导致投资、信贷、货币发行放缓,货币投放难以注入实体经济。张平的判断得到其他一些专家的认同。中国经济试验研究院院长张连城认为,当前中国消费、投资两大需求都上不去,之前的调控政策又过于强调结构调整,再加上知识分子外流速度加快,国际上做空中国的力量趋强,内部人的道德风险增大,短期看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较大。预测 “十三五”结构性减速料将加剧除了认为今年GDP增速目标难以达成,社科院还进一步预测,“十三五”期间的增长率只有6%。张平表示,人口结构的变化、“干中学”技术进步贡献效应的递减,以及大规模工业化阶段的结束,迫使中国经济增长进入结构性减速轨道。“十三五”时期,受结构性因素动态变化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减速趋势将更加显著。“通过对劳动生产率因素分解和生产函数的计算,得到‘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大致维持在6%,这里隐含了人口、劳动生产率、分配效应等多项假设。实际上,从中国经济近几年的表现看,很多情况都比我们的假设显得严重,实体经济低回报导致的投资增长下降、中等人力资本过多导致的创新路径阻塞以及服务业整体效率低下等,都有可能加剧经济的结构性减速。”张平说。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经济学部主任李扬说,由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全球经济已经陷入长期停滞,存在三个事实:第一,全球经济至今尚未好转,美国虽然失业率下降,但是迟迟不见加息;第二,主要国家劳动参与率下降,先是日本出现了“银色浪潮”,然后是欧洲,美国过去靠移民保持劳动参与率,现在看也不行了,中国则是还没有非常富裕,人口老龄化就已经开始;第三,真实利率水平始终处于负区间,经济缺少增长的理由,只能靠政策扩张,于是财政政策面临财政悬崖的风险,金融政策效果不明,只知道资产负债表扩大了数倍,但资金就是不进入实体经济。不过,有专家对于“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率是否会低于6.5%提出不同观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副部长李建伟认为,不能只从生产的角度考察经济增长问题,还要结合需求端的变化。大量产能过剩的存在说明,我国的供给能力并不短缺,只是大多无效。结合需求端看,只是在现行的经济结构下,这些供给能力不能带来增长。此外,还要考虑到经济存在的周期因素,即使现在的周期波动小于以往,也绝不只是“下台阶”。建议 尽快重新优化配置政府资产未来五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很可能比今年更大,如何化解这一风险?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研究员张晓晶建议,尽快重新优化配置政府资产。他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中国经济未来的希望在于劳动生产率的上升,以前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依靠经济结构的转换,将大量农业劳动人口转移至工业部门。但是现在再这么做难度比较大,因为劳动力从工业转向服务业生产率是下降的。还可以考虑的办法一个是加强空间配置,目前看,区域经济发展除了三大战略还有潜力可挖;另一个就是改变经济存量的构成。根据他所在的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测算,2013年,中国的净资产有352万亿元,其中居民净资产的占比在1/3强,非国有企业净资产占比差不多1/3,政府资产包括国有企业部分占比1/3左右。从国际比较看,发达国家居民净资产占比在70%到80%,同时据他们测算,日本、德国的政府资产占比在1%左右,美国、英国甚至是负资产。所以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很清楚,就是政府控制的资源过多,主要包括科教文卫和国有企业两大块,需要改革的方向则是重置这些资产。张平也就存量改革给出两点建议。第一,改革庞大的行政、事业部门,释放生产性资源,为财政减压。第二,实现经济主体在资源选择和获取上的机会公平,削弱资本、技术的行政垄断力。张平还建议,重视人力资本的再生产和积累。他说,中国积累了大量的具有中等教育程度的“半熟练”工人,这种人力资本状况不能为技术创新提供土壤。可行的路径在于把握关键环节,即扩大R&D精英的绝对数量,扩张熟练技术工人的规模,以及建立熟练工人职级晋升激励系统。此外,还要纠正日益凸显的人力资本错配问题。应加快政府和事业单位用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打破人力资本市场的分割和垄断。1442875860000责编:陈超澎湃新闻网144287586000011["9CaKrnJPDkT","9CaKrnJPCQu","9CaKrnJPCe3","9CaKrnJObhO","9CaKrnJNOqZ"]{"email":"chenchao@huanqiu.com","name":"陈超"}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天(9月21日),由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4-2015)》发布会在京召开。蓝皮书首先判断,预计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将会低于7%,同时也提到说中国经济新常态,最为核心的要义就是要充分认识到阶段跨越所需要的整体性变革,这其中既包括微观逐利这些企业要进行调整应对新的情况,也要求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等宏观经济政策也需要进行调整,使得经济增长的路能够顺利的由模仿阶段进入自主创新阶段。蓝皮书提到政府在宏观政策方面有足够的定力,不要被经济增长减速的这种表象所困扰,让减速成为一种“清洁机制”以清理那些只能模仿技术而无法自主创新的一些“僵尸企业”,从而鼓励这些企业技术的升级换代。 同时在蓝皮书上还看到这样的表述说,“有钱不花”是市场经济中最大的懒政和宏观经济不景气的首要根源,这其中提到说政府要克服懒政的状态,要努力花钱,推进预算制度。传统上我们将西方财政称为“吃饭财政”,也就是说,西方财政它的支出主要用于形成那些财政供养人员的收入,而我国的财政则被称为“发展财政”,意思是要做更多的建设项目,从而带来更快的发展和更多的财政收入。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几乎是无可厚非的。财政本身就是政府活动的资金写照,当市场资源配置活动的功能深入到公共服务领域的时候,政府的活动就越来越市场化了,客观要求就是财政资金的使用应该更加符合市场规则。自本届政府执政以来,国务院至少有10次会议都涉及到了激活财政“存量资金”或者“沉睡资金”问题,甚至还启动了问责程序,但是目前来说,依然存在着严重的滞留现象,这就说明我国财政紧缩并不是一个短缺问题,而是一个制度问题。现在执行的预算科目和财经纪律基本上计划经济时期的,已经距离市场基础越来越远。因此蓝皮书就认为制定面向市场化的支出制度,尤其是财经制度,才是缓解财政性紧缩的根本。当然通过增大政府来购买公共服务的比重来替换和实现原有的这些体制内的财政支出,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了。建议重新优化配置政府资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21日发布《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4-2015)》,将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预测从春季报告的7%下调至6.9%。报告还预测,“十三五”时期(2016年至2020年),我国GDP增长率将在6%左右,低于十八大提出“两个翻一番”目标所需要的6.5%。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逐步增大,社科院经济学部建议,加强制度完善,尽快重新优化配置政府资产,同时加大人力资本培育。承压 今年增长目标恐难实现此前,社科院经济学部连续两次报告预测,2015年我国GDP的同比增长率将达到7%,此次下调至6.9%,低于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7%的全年预期目标。对此,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解释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着低通胀的压力。他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2015年开局以来,政府全面推动改革与经济转型,一方面积极消化前期经济增长和政策激励累积下的债务压力;另一方面积极推动股权市场、利率市场化、汇率国际化等金融要素的改革,以期通过金融体系改革推动经济转型。着眼于“十三五”开启了战略性区域布局,并号召全面创新创业,推动经济走内生化发展的道路。但转型过程仍面临巨大挑战,如低通胀对经济健康发展的威胁,挑战与机遇并存是转型过渡时期的特点。张平进一步解释说,持续三年的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负增长带来了低通胀压力,2015年上半年,PPI为-4.6%,GDP平减指数为-1.6%。可以预计未来一段时期,生产部门通缩将加剧,由于消费者物价指数也低于预期,GDP平减指数更多地跟随PPI变化,2015年GDP平减指数预计为-1.4%,预计全年处于负增长。这就从微观层面导致了非金融企业的盈利低于融资成本,而以前累积的高成本负债及高负债率直接降低了企业的净资本水平,抵押物价值下降,而且经济下行后又导致一些企业破产,银行坏账增加,促使银行更为审慎,银行收缩信贷,企业无利可图也不愿再投资,宁可作为放款人获取高的短期流动性回报。企业、地方政府、银行从盈利下滑到资产下降,坏账增加,相互传染,导致投资、信贷、货币发行放缓,货币投放难以注入实体经济。张平的判断得到其他一些专家的认同。中国经济试验研究院院长张连城认为,当前中国消费、投资两大需求都上不去,之前的调控政策又过于强调结构调整,再加上知识分子外流速度加快,国际上做空中国的力量趋强,内部人的道德风险增大,短期看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较大。预测 “十三五”结构性减速料将加剧除了认为今年GDP增速目标难以达成,社科院还进一步预测,“十三五”期间的增长率只有6%。张平表示,人口结构的变化、“干中学”技术进步贡献效应的递减,以及大规模工业化阶段的结束,迫使中国经济增长进入结构性减速轨道。“十三五”时期,受结构性因素动态变化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减速趋势将更加显著。“通过对劳动生产率因素分解和生产函数的计算,得到‘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大致维持在6%,这里隐含了人口、劳动生产率、分配效应等多项假设。实际上,从中国经济近几年的表现看,很多情况都比我们的假设显得严重,实体经济低回报导致的投资增长下降、中等人力资本过多导致的创新路径阻塞以及服务业整体效率低下等,都有可能加剧经济的结构性减速。”张平说。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经济学部主任李扬说,由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全球经济已经陷入长期停滞,存在三个事实:第一,全球经济至今尚未好转,美国虽然失业率下降,但是迟迟不见加息;第二,主要国家劳动参与率下降,先是日本出现了“银色浪潮”,然后是欧洲,美国过去靠移民保持劳动参与率,现在看也不行了,中国则是还没有非常富裕,人口老龄化就已经开始;第三,真实利率水平始终处于负区间,经济缺少增长的理由,只能靠政策扩张,于是财政政策面临财政悬崖的风险,金融政策效果不明,只知道资产负债表扩大了数倍,但资金就是不进入实体经济。不过,有专家对于“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率是否会低于6.5%提出不同观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副部长李建伟认为,不能只从生产的角度考察经济增长问题,还要结合需求端的变化。大量产能过剩的存在说明,我国的供给能力并不短缺,只是大多无效。结合需求端看,只是在现行的经济结构下,这些供给能力不能带来增长。此外,还要考虑到经济存在的周期因素,即使现在的周期波动小于以往,也绝不只是“下台阶”。建议 尽快重新优化配置政府资产未来五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很可能比今年更大,如何化解这一风险?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研究员张晓晶建议,尽快重新优化配置政府资产。他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中国经济未来的希望在于劳动生产率的上升,以前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依靠经济结构的转换,将大量农业劳动人口转移至工业部门。但是现在再这么做难度比较大,因为劳动力从工业转向服务业生产率是下降的。还可以考虑的办法一个是加强空间配置,目前看,区域经济发展除了三大战略还有潜力可挖;另一个就是改变经济存量的构成。根据他所在的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测算,2013年,中国的净资产有352万亿元,其中居民净资产的占比在1/3强,非国有企业净资产占比差不多1/3,政府资产包括国有企业部分占比1/3左右。从国际比较看,发达国家居民净资产占比在70%到80%,同时据他们测算,日本、德国的政府资产占比在1%左右,美国、英国甚至是负资产。所以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很清楚,就是政府控制的资源过多,主要包括科教文卫和国有企业两大块,需要改革的方向则是重置这些资产。张平也就存量改革给出两点建议。第一,改革庞大的行政、事业部门,释放生产性资源,为财政减压。第二,实现经济主体在资源选择和获取上的机会公平,削弱资本、技术的行政垄断力。张平还建议,重视人力资本的再生产和积累。他说,中国积累了大量的具有中等教育程度的“半熟练”工人,这种人力资本状况不能为技术创新提供土壤。可行的路径在于把握关键环节,即扩大R&D精英的绝对数量,扩张熟练技术工人的规模,以及建立熟练工人职级晋升激励系统。此外,还要纠正日益凸显的人力资本错配问题。应加快政府和事业单位用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打破人力资本市场的分割和垄断。